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宝宝为什么喜欢打人呢?

首页 孩子总喜欢打人怎么办

宝宝为什么喜欢打人呢?

 宝宝为什么喜欢打人呢? 宝宝为什么喜欢打人呢?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5-05 15:18:40
  • 一岁多的宝宝小的很啊。 他对这个世界刚有了自己的认识,大人的一些反应会激发他的某种行为。我儿子那么大的时候也爱打人。尤其爱打爷爷奶奶,每次打爷爷奶奶都笑呵呵的,说些“大孙子还会打人了或大孙子打的还挺疼”之类的,宝宝就打的更欢了,他还以为是好事呢。但他从来不打我,打我我会不高兴的,我一扳脸他就知道错了。 所以需要大人好好引导。

    迈***

    2016-05-05 15:18:40

  • 2016-05-05 15:18:40
  •   打人是一种试探和情绪反应  对于1到2岁的孩子来说,类似闹闹这样的攻击行为非常普遍。有时候孩子打人,看不出有任何的理由,他们常常怀有一种玩的心理去试探自己的行为能力,或者试探大人们的反应。打完人,他们就等着看下面将发生什么事情。对他们来说,打人是正在进行的一项重大试验。
       另外,孩子打人也是带有很强烈的情绪因素的。想一想1岁孩子们的生活世界,你就会发现,宝宝的每一天都在努力掌握各种新的技能,遇到他们不熟悉的各种情形。因此,打人成为了孩子们表达挫败感,或者遭受打击后的复杂情感的一种方式。 ★打人是因为无法用语言表达 当一个4岁孩子的玩具被抢走之后,他会说:“还给我!” 但是,1岁的孩子还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限,语言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于是就用拳头来代替语言。
      而且,一两岁的孩子也意识不到打人会伤害别人,即使大人告诉他别人会疼,这么大的孩子也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避免攻击的办法是防患于未然 由此可见,阻止孩子打人行为出现的最好方法应该是防患于未然。父母应该仔细观察是什么促使孩子产生了打人的欲望,然后抢先有所行动。
      先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累了或者饿了以后就会爱打人?还是当他在人多的场合爱攻击人?或者是当他去一些陌生场所的时候? 如果带孩子去一些陌生的地方游玩,无论是在途中还是到了终点,父母都要确保自己的孩子按原来的习惯午睡,并为他准备一些小甜点。
      如果你的宝宝以前就因为想要好朋友喜爱的玩具而打了人,那么就告诉那个孩子的妈妈当他们一起玩的时候,把这根“导火线”藏起来。 ★父母不要过度反应也不要惩罚 即使这样,你所做的一切也并不能完全杜绝孩子的打人行为。一旦打人事件发生了,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有过分强烈的反应。
      大喊大叫,或者打孩子的这些反应,对打人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变相鼓励。父母过于强烈的反应恰恰是向孩子表明了攻击是解决冲突和引起注意的一个非常恰当的方法。惩罚也是白费力气,1岁的孩子还不能把父母的做法和自己的行为联系到一起,还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对2岁以下的孩子进行任何处罚都是没有作用的。 另外,父母态度的前后一致性至关重要。比如说,当孩子打人的时候,父母不能这次还无所谓呢,下次就生气了。那么,当打人事件发生后,父母该怎么办呢? 1、首先要保持冷静。当你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那么你的孩子就会向你学习,在紧迫关头保持耐心。
       2、然后表达你的想法和感受。关心一下被你孩子打的小朋友,即便被打对象是自己也要表现得很关心。而且向孩子解释打人使其他人受伤了,使你的孩子明白他的打人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告诉孩子被打的胳膊很疼,也会使小朋友或者父母很伤心。 3、认可孩子的感受,简短地给孩子一些指导。
      打人行为是不能容忍的,但孩子的感受是可接受的。父母应该向孩子表明理解他的感受,平静但要清楚地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那个玩具,但是我们不能打人……。”要避免过长的训导和讲道理,因为这会使孩子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了。另外,强制性地让孩子表示道歉并不可取。
      换一种做法,比如你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并且表示你的关心,效果就会很好。因为你的行为给孩子做出了一个典范。 4、给孩子提供一个可选择的替代攻击的方法。对于学会说话的孩子们来说,使用语言是一个替代武力的好的建议。父母甚至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不要打小朋友,可以说“让我玩玩你的玩具”。
       5、表扬孩子积极的努力行为。应该寻找机会鼓励孩子,可以夸奖他“和小朋友分享真好”,“这次没有打人,非常棒!下次再试着这样做。” 6、循环往复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父母不要担心孩子打人行为的重现,1岁的孩子需要花很长时间学会不打人,所以,父母在教导孩子的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忍耐性,锻炼自己皮肤的抗攻击性,加强自己的幽默感。
      

    李***

    2016-05-05 15:18:40

  • 2016-05-05 15:18:40
  •   儿童心理研究认为:攻击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性。  宝贝的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在很小的婴儿身上也会出现愤怒,婴儿由于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大发脾气。宝贝不自主愤怒的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哭闹和尖叫。
      宝贝越小,立即满足他们想要的东西的要求越强烈。随着长大,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常见,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攻击、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 通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行为如哀嚎、哭泣和发脾气由于不再受到父母认可,这些行为便会自动减少了。
      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攻击性是一种稳定、持续的心理特性。研究证明,3岁时爱打架的宝贝,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攻击性的多少,将预示着10-14岁时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这种稳定性对男孩、女孩都适用。
       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如犯罪、夫妻不和等。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10岁左右爱发脾气,长大后多与同事关系紧张。所以,宝贝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
      而两三岁宝贝的攻击性,有很多时候只是探索、好奇或是单纯模仿的结果,所以,要把正常的自信心和攻击与更令人担心的极端行为区别开来。 宝贝打人,可能是在吸引妈咪的注意力 宝贝的表现来看,她是在用攻击行为来争取妈咪的注意力。因为,妈咪跟她分离得太久了。
      隔代抚养最大的一个弊端是,3岁前的宝贝正处在亲子关系依恋的关键期,这个时候是建立爱和信任的安全感的重要时刻,而家中最重要角色的妈咪的缺位,会让宝贝缺少安全感,爷爷奶奶的爱是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的。潜意识担心妈咪突然离开的宝贝,可能会采取破坏性的行为来吸引妈咪的注意。
       宝贝要大人告诉她“宝宝好,打了也没关系”,说明宝贝很需要得到大人的认可。因为即使是“打了,宝贝也还是好的。”另外,爷爷奶奶很容易对宝贝过分溺爱,而不能给宝贝建立一个赏罚分明的家庭规则。宝贝因为自己的要求总是能够得到满足,当发现破坏性的行为也被宽容的时候,他就会越来越肆无忌惮,因为即使是打人、骂人,也基本上得不到惩罚,还会得到“宝贝好”的评价,这样宝贝的行为就越来越变本加厉了。
       小孩子在用“打人”来探索世界 有些小孩子的“打人”则代表着另外的一层意义。这是她探索世界和交流的方式。外向、好动的孩子看到陌生的事物或小朋友,会产生一种好奇感,她会先仔细看,确定是什么,而后伸出手想“探索’一下。 也可能之前,妈咪或是到家里来的朋友和亲戚看到孩子可爱的样子,会摸摸她的小脸、打打她的小屁股,模仿能力强的宝贝就会把这种“打招呼”的方式搬到她和小朋友的交流中。
      在她的心里,拍打别的小朋友和拍玩具、桌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此外,表达愤怒、单纯模仿等也是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原因。 你的行为不恰当,会无意间强化宝贝的攻击行为 虽然攻击的行为起因不同,但是,你都会对宝贝的攻击性产生影响。如果处理不当,你可能会加强你不喜欢的行为,而会削弱你们真正希望鼓励的行为。
       还有,你的这种安慰使得你以后对哭嚎让步的可能性变大了。如果你知道,你是在“训练”宝贝哭嚎,而宝贝是在训练妈咪采用非正义的、毫无抵抗的手段,你会怎么想呢 如果宝贝这次因为哭闹,而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下一次,他肯定还会采取同样的方式。 怎么让打人的宝贝改掉坏习惯 无论宝贝是出于什么原因而出现“打人”行为,都不能置之不理,因为宝贝需要慢慢懂得所有的行为都是有界限的。
       1、给宝贝机会安静下来。 如果在愤怒最激烈的时候进行责骂可能酿成失败——怨恨——攻击——反击的循环。当宝贝激烈地发脾气的时候,同他说理是无用的,转过身不理会这些持续的发脾气,或者走开不听。当宝贝冷静下来,应该告诉他为什么这种行为不可接受。
       2、严格而尽可能温和地约束他 你不能总是对宝贝的攻击置之不理,最好伸出手臂紧紧抱住他,这样他就发作不了。 3、 减少与攻击模式接触 如果宝贝与一个“小霸王”在一起,应尽快叫宝贝脱离这种关系。另外,自己也要避免表现出攻击行为,千万不要体罚宝贝。
      研究证明,宝贝不但模仿令人满意的行为,而且模仿不恰当的行为,体罚只会让宝贝学会以暴制暴。 4、让宝贝看到好的榜样 你可让宝贝接触表现温和行为的宝贝,并给表现好的宝贝奖励。当他看见因这种行为而获得奖励的时候,就会产生效果。要教会宝贝新的行为方式,给他机会观察别人如何实施要求做到的行为。
       5、帮助宝贝变得自信 有时候,宝贝采取攻击行为以应对各种挫折和羞辱。如果能帮助宝贝变得更舒适和自信,他就会更少攻击性。 6、对宝贝的攻击行为叫停 当宝贝对别人发生攻击行为时,把他从攻击的环境中隔离开来,不让他继续吵闹,比如把他送到自己的房间去。
       7、父母也要安静下来 在宝贝大发脾气时,你应该让自己也静下来,不要对宝贝大吼,可带着一本杂志到洗手间去,等一切平静下来再出来,这样有助于你恰当对待宝贝的行为。

    无***

    2016-05-05 15:18:4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