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国内外对会计监督的定义有哪些?

首页

国内外对会计监督的定义有哪些?

国内外对会计监督的定义有哪些?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7-05-10 14:33:36
  •   会计定义  拼音:kuài jì  英语:accounting  词典定义:① 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填制各种[1]记账凭证,处理账务,编制各种有关报表等。  ② 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专业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地核算和监督,提供经济信息,参与预测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是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作出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可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部分。  财务会计: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用户提供信息。财务会计的信息是提供广泛的用户。其重点在于报告财务状况和营运状况。  管理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层提供信息,作为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决策的依据。没有标准的模式、不受会计准则的控制。
        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过程,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为管理经济提供必要的财务资料,并参与决策,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  会计流派  会计研究者在会计研究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各自世界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基于不同的视角,对会计的本质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会计流派,极大丰富了会计理论,也体现了个人独立思考的价值。
      正所谓“万紫千红才是春”。现将会计的基本流派做一简介,以期打开会计研究的大门,开启您的智慧,进一步丰富会计理论。  一、管理工具论  管理工具论(manegement tool perspective)是对会计本质的一种认识,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经济的工具。
      这种观点在我国20世纪50至80年代比较流行。在50 年代,一些会计核算原理教材指出,会计核算是经济核算的一种,是反映经济过程中各个经济事实或经济现象的一种工具。  二、管理活动论  管理活动论(management activities perspective)是对会计本质的一种认识,认为会计是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活动,即会计本身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一种管理活动。
      该流派认为:会计管理就是人们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管理的内容是对“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  在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阎达五教授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首次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视会计为一种管理活动。
      后来,阎达五教授继续深入研究,并于1985年和1987年分别出版了《会计理论专题》和《责任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两本专著,标志着会计管理理论初步形成。其中,《会计理论专题》更是专门论述“管理活动论”的专著。  三、信息系统论  信息系统论(Information System Perspective)是会计本质观点的一种。
      认为会计本质上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论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20-30年代,发展原因(1)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追使会计职业界重新认识自身的职业形象和会计的本质特征;(2)二次大战前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一些新的工具性学科在美国得以酝酿和诞生;到60年代,系统论和信息论几乎运用到一切领域。
      (3)电子计算机发明后,迅速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50年代中期,电子计算机开始应用于工资的管理,此后,很快普及到会计的主要领域。信息科学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技术,打开了会计人员的思路。人们开始重新探索和认识会计的本质与作用。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在文献《论会计基本理论》中提出会计基本上是一个信息系统。
      所谓会计信息系统论,不过是运用信息系统论的观点,重新认识、界定会计的本质。  1980年,厦门大学余绪缨教授首先明确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后,后经葛家澍教授等的论文加以阐发,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的观点,逐步被学术界所接受,并与管理活动论共同列为我国80年代有关会计本质讨论的两大主流派观点。
        其主要观点都是基于信息论和系统论展开的,系统论强调目标是系统存在和运行的前提,因此,会计信息系统自然要有一个目标。  会计目标:提供以财务系统为主的经济信息。在信息提供的内容和提供对象上,存在决策有用性和受托责任观之争。前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6应该向同在的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投资人)提供他们进行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后者则认为,会计应以向现在的投资人提供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为主。
      在信息质量特征上,决策有用性要求所提供的信息应与决策有着直接的相关性:而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报告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是首要的标准。  会计职能:提供信息为主的反映是最主要的职能,而监督是次要的、派生的职能。  会计对象:信息系统论区分了反映、控制的对象和直接处理的对象。
      前者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可以用货币表现的方面,即资金运动:后者是指经营资金运动过程所发出的信息。信息系统论将整个会计程序分解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四个环节,认为确认是对各项经济活动的数据按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记入会计系统,它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步骤:将各具体经济业务对各会计要素的影响按其货币单位予以量化,就是计量。
      在具体价值量时,存在历史成本、公允市价等不同选择;记录是运用复式簿记方法对各经济活动进行具体的反映,按操作手段的不同,分为手工操作系统和电算化操作系统;会计系统最终的信息输出,就是报告。目前的报告主要由通用报表组成。  信息系统论是社会发展的必定阶段,信息论、系统论等工具性学科广泛应用,同时,电子计算机也得到普及后,人们对会计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它在一定阶段、特定的环境下,体现了会计的本质特征。以信息系统化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能适应具体社会环境的要求。但是,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进化,可以肯定未来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将会在信息系统论之上有所发展。  四、会计艺术论  会计艺术论(Art Perspective )是对会计本质的一种认识,认为会计是一种记录、分类和总结一个企业的交易并报告其结果的艺术。
      该流派对会计所下的定义是:“会计是一种艺术,旨在将具有或至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事项,以有意义的方式且以货币来表示,予以记录、分类和汇总并解释由此产生的结果”。其中“艺术”一词的内涵:艺术有一部分是科学。但艺术还包括加到强调的是会计人员运用其知识,以解决特定问题的那种创造性的技巧能力。
        其实,会计不是艺术,是技术,但它在计算帐目、汇总帐目、求取平衡,以及表现在会计报表中对各科目的组合方面显示出具有一定“艺术”形态的技巧或技艺;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的会计判断、会计估计、会计推理等,也体现出了会计艺术性的一面。  五、会计控制论  会计控制论(Controll Perspective )是对会计本质的一种认识,该流派基于会计对宏观管理所起能动作用的视角来认识会计,将会计由“被动的反映”发展为“被动反映与主动控制相结合”,将会计信息的由“外在属性”发展为“外在属性与内在属性相结合”,其代表人物是杨时展教授与郭道杨教授,其中杨时展教授认为: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系统。
      郭道杨教授认为:现代会计是会计管理者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控制系统的协同性运作,实现市场经济中的产权关系、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系统控制的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控制活动。  总之,杨时展教授和郭道扬教授共同促进了会计控制系统论的形成与发展。根据会计控制系统论的观点,1。
      现代会计是一种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通过信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与标准,对企事业进行控制的系统。2。会计控制是一种全面控制,就是要将过去、现在与将来结合起来,将事前、事中、事后结合起来,并将微观、中观与宏观结合起来;会计控制可以分为中心控制层、电算化控制层以及经营循环控制层三个层次;会计系统可以分为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控制系统。
      3。会计的目的是为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4。会计的实质是受托责任。5。会计的对象是受托责任。6。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控制,其中反映是基础,控制是归宿等等。可以看出,会计控制系统论以其独特的内涵丰富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与实践。特别地,会计控制系统论从一产生就伴随着与会计管理活动论以及会计信息系统论的争论,这些争论活跃了会计理论研究的气氛,并且因其主要借鉴了西方观点,使国人更清楚地了解了意欲取代信息系统论的受托责任说和控制论等学说,这不仅丰富了国人的视野,对于加强会计管理和促进会计发展也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六、信息系统—管理活动论  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对会计的本质认识出现了“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两大学派,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通过客观而科学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会计部门是企业的一个服务部门,会计人员在企业中居于参谋、顾问的地位,他们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地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所需要的数据,但他们并不直接进行管理、决策。
      会计只有咨询、参谋职能,并不直接履行管理职能。”该观点认为会计的职能是反映和控制,但主要强调反映是基本的,第一位的,会计本身只是提供经济活动所需的信息。而“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不仅是一种管理方法,而且本身就是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这一社会现象属于管理范畴,是人的一种管理活动”。  以上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会计本身是管理活动,还是为管理提供信息的方法。两种观点并无绝对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基于此,吴水澎教授提出将“二论”合二为一的新观点,即“会计既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种管理活动”。
      为完成上述会计本质赋予的职责,现代会计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构成,财务会计侧重于对外提供信息,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两大会计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科学的内容,扩大了会计的传统职能,使会计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历史性的描述,而是进一步利用这些信息来预测经济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和控制现在,以提高经济效益。
        七、会计契约论  契约作为规制人类各种交易活动最基本的社会制度之一,其对交易安全的维护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谓有目共睹。而会计作为对交易各方经济权利与责任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一种社会契约安排,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和其他约定的会计制度上。
      正是这些准则和制度构成了会计契约的主体,规定了企业契约参与主体的行为约束和利益分享边界。不同的会计契约内容(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选择),会引发企业产权在各主体之间的不同分配。  会计的契约性研究缘起于契约理论的发展。依照契约论的观点,从会计本质到会计核算对象、目的、过程和结果,都体现着某种程度的契约属性。
      契约论认为,“企业是若干契约的耦合体”,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缔约形成的利益共同体,而会计准则在这些契约的事前制定、事中监督和事后反映中发挥着不可或缺作用。如所周知,会计作为企业契约耦合体的内部游戏规则,可以确定企业组织内部代理人的权利,明细代理人业绩的评判标准及其报酬支付方式,从而成为企业整体契约机制的核心内容。
      与此同时,会计还具有贡献计量、利益确定、履约信息提供、维护缔约主体市场地位的流动性,以及提供谈判博弈共同知识等诸多功能。有鉴于此,会计契约不仅是企业总体契约结构的重要组成,也是企业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的主体,在企业契约耦合体中居中心地位。

    w***

    2017-05-10 14:33:3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