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民族问题

首页

民族问题

关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江格尔>>柯尔克孜<<玛纳斯>>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1-15 15:05:16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地区民间口头传说的一部文学
    巨著,讲的是藏族古代一个著名的英雄人物的故事。格萨
    尔是一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和人民鱼水相依的英雄
    人物。在西藏,从农区到牧区,从城镇到偏僻的地方,都
    有人或多或少地能讲出格萨尔的一些故事来,就象汉族地
    区人们讲《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一样普通。
       《格萨尔王传》是一部藏族人民的英雄史诗。各地的 说法不一致,有说三十部的,有说三十二部的,也有说三 十部的,有说三十二部的,也有说三十六部或六十四部的 。现在看起来,是三十六部较为确切,估计一共有一千五 百万字。                        《格萨尔王传》这部民间文学巨著,通过古代岭和霍 尔等国的战争,真实地反映了吐蕃王朝崩溃后三四百年间 西藏的割据和混战局面,和当时老百姓水深火热的境地。
       史诗描绘了格萨尔这个人物,为了降服妖魔,抑强扶弱, 使老百姓能过太平日子,来到人世。格萨尔一生进行了许 多战争,但这些战争都是为了打退侵略者,是为自卫而战 。他为了惩罚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猛打猛冲;而对于老 百姓是绝不骚扰的,而且,还打开仓库,接济贫苦人民。
       同时,我们从史诗中,又可以看到反面人物霍尔王、姜国 王等人的丑恶形象。                   《格萨尔王传》在艺术上是难得的,它刻划了上百个 人物,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十分鲜明,形象栩栩如生。     《格萨尔王传》还运用神话的手法。
      如描写格萨尔的 马能劝告他,乌鸦能替霍尔王找妃子,还有战斗中射出去 的箭又能自己回来等情节,使故事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史 诗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          史诗在语言上,采用夸张的笔法,如描写格萨尔的战 马,说它的驱体象山那样高,眼睛象湖那么大,它的背象 沙漠一样宽,尾巴长五百丈,鸣如惊雷,动如疾风,确实 是写神了。
      这就衬托出马的主人格萨尔的英武体魄。对张 飞式的人物贾察的描写,也是独具一格的,描绘得十分细 腻,如对贾察的那把刀,就用了七十行诗来描绘,使人看 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格萨尔王传》又是一座藏语语汇的宝库。
      通篇尽是 夹叙夹唱,大量的唱段用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鲁”体民 歌形式。并集中了大量的谚语和生动的比喻。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格萨尔王传》这部伟大的史诗 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藏汉民族之间亲密友好的感情。如讲 到贾察这个人物,人们把他塑造成格萨尔的叔叔,是汉族 公主的儿子;而且,他的神奇的宝刀,是“汉地吉祥国度 所制造的”。
      史诗还描写了藏族与汉族之间的茶马互市的 场面,反映了自古以来两个民族的人民早就互通有无、友 好往来的情景。                     《格萨尔王传》不仅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极高的民 间文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
      史诗中,不仅 写战争,而且由于战争的牵动,把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 战争双方的军事组织,以及涉及到的奴隶主之间的生产关 系,都一一地展示出来,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吐蕃王朝的建 立。这中间的四百年,藏族史书记载得很简单、很少,而 《格萨尔王传》却从侧面帮助我们了解这一段西藏地区的 政治、经济情况。
                          不仅如此,这部史诗涉及的当时社会生活面是十分广 泛的。史诗中把当时人民的宗教仪式、社会风气、婚姻制 度、生活习惯等都在人们面前展现出来。从巨著中人们可 以看到,当时虽然有僧人,但他们的职责是诵经祈神,并 没有管理社会的职能,说明当时佛教还没有更多的权力。
       到了“政教合一”以后,佛教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我 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还是游牧为主,虽有农业,但 处于次等地位。游牧部落又是一个军事组织,头人既组织 生产,管理这人部落的人民,又指挥战争。这就是当时的 政治组织制度。                     正因为《格萨尔王传》内容如此丰富,涉及的方面如 此广泛,故事是那样生动,语言又那么朴实优美,所以, 它不仅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和广泛流传,在国外也早有俄 、英、法、印地文、蒙文等多种文字的译本流传。
       《江格尔》最初产生于我过新疆地区的蒙古族卫拉特人中,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广泛流传于新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的蒙古人中,成为他们家喻户晓的英雄史诗。这部史诗约于15世纪至17世纪上半叶形成于当时的西蒙古或"卫拉特"地区。"卫拉特"是蒙古族古代的一个部落名称,意为"森林之部"。
      13世纪前,他们聚居在贝尔加湖以北安加拉河一带的八河流域,,从事狩猎和游牧活动,后来逐渐向西南方迁徙,约于15世纪初到新疆阿尔泰山一带。目前卫拉特人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几个省。新疆的蒙古族居住在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塔城、阿尔泰地区的广大牧区,共有12万多人。
       主人公江格尔两岁时,家乡遭到了蟒古斯(魔王)的蹂躏,父母被害,他父亲的好友、大力士蒙根西克西日格救了他。江格尔人小胆大,三岁的江格尔,手握黄花戟,身跨枣红马,四岁时就出征,七岁时开始建功立业,宝木巴地方的臣民把他推举为圣主江格尔可汗。但蟒古斯敌人不甘失败,经常伺机侵犯宝木巴国。
      江格尔率领他的十二位"雄师"、三十五名虎将和八千个勇士,荡平了蟒古斯,保卫了宝木巴,扬名四十四国。以他非凡的才能,建立了一个"没有冬天和严寒,四季如春阳光灿烂;没有痛苦和死亡,人人永葆青春时光;没有潦倒和贫穷只有富足和繁荣;没有孤儿和鳏寡,只有兴旺和发达;没有动乱和恐慌,只有幸福和安康;珍禽异兽布满山头,牛羊马驼撒满草原;和风轻吹,细雨润田"这样一个理想的乐园和社会。
      这里表达了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赞许了和平宁静的家乡,追求一个美好的没有压迫,没有自相残杀的理想乐园。希望自然界也附随人意,把人间变成没有严寒酷暑,没有风雪灾害,禽兽满山、牲畜遍地、水草肥美的永久幸福之地。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
      这部史诗热情讴歌了英雄玛纳斯及其7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事迹,体现了柯尔克孜民族勇敢善战、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   《玛纳斯》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新疆北部特克斯草原、塔城等柯尔克孜人聚集的地域。
      此外,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及阿富汗北部地区也有《玛纳斯》流传。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史诗。 广义与狭义   史诗《玛纳斯》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玛纳斯》是包括8部史诗在内的整部史诗的总称;而狭义的《玛纳斯》则是指史诗的第一部《玛纳斯》。
      史诗第一部的内容最为古朴,结构十分完整,艺术上亦最为纯熟。它在8部史诗中,气势最为磅礴,篇幅也最长,占到整部史诗的1/4。   史诗的第一部《玛纳斯》描写了英雄玛纳斯一生非凡的经历与辉煌的业绩。玛纳斯的一生由“神奇的诞生”、“少年时代的显赫战功”、“英雄的婚姻”、“部落联盟的首领”、“伟大的远征”、“壮烈的牺牲”几部分构成。
         东方史诗的基本模式是从英雄的诞生开始叙事,《玛纳斯》亦是如此:加克普汗很富有,但年迈无子使他痛苦万分。通过祈子仪式,年迈的妻子神奇般怀孕。玛纳斯诞生时,一手握着血块,一手握油脂。手握血预示玛纳斯将要浴血奋战一生,他会让敌人血流成河;手握油则预示玛纳斯要让柯尔克孜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为了躲避卡勒玛克人的追杀,玛纳斯出生后便被送到森林里扶养。玛纳斯从小进山放牧,曾到吐鲁番种麦子。年仅11岁的玛纳斯,率领40名小勇士与柯尔克孜各部民众,与入侵的卡勒玛克人进行了浴血搏斗,最后把入侵者赶出柯尔克孜领地。由于玛纳斯出色地主持了哈萨克汗王阔阔台依盛大的祭典,使他的威名传遍四面八方,他成为统帅包括柯尔克孜各部落在内的60个突厥语部落联盟的总首领,成为统辖内七汗和外七汗的大王。
         为根除后患,追剿东逃的卡勒玛克人,玛纳斯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开始远征。他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与独眼巨人搏斗,与卡勒玛克强敌交锋。经过激烈的浴血搏斗,玛纳斯大获全胜,登上了卡勒玛克首领昆吾尔的宝座。但他把妻子卡妮凯的“远征胜利应立即班师返乡,否则必有大祸”的劝戒、警告置于脑后,乐而忘返,结果被败将昆吾尔的毒斧砍中头部,不幸身亡。
         玛纳斯生于柯尔克孜民族濒临灭亡之时,从小策马挥戈与来犯之敌搏斗,直到远征获得辉煌的胜利、被卡勒玛克首领暗害身亡,他的一生是为柯尔克孜民族独立而战斗的一生。在玛纳斯率领下所进行的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反抗异族侵略的民族战争,使史诗《玛纳斯》具有真正的民族史诗性质。
       人物体系   在《玛纳斯》的人物体系中,英雄玛纳斯的形象塑造得相当成功。玛纳斯是一位勇猛剽悍、能征善战、性格放荡不羁的勇士。他大吼一声,则山崩地裂,洪水汹涌,黑云翻滚,闪电雷鸣。他挥舞长矛利斧冲入敌阵,所到之处人头落地,尸体如山,血流成河。
      听到玛纳斯的名字,敌人魂飞魄散。玛纳斯既有盖世的勇力,辉煌的战绩,也有惨痛的失败,狼狈的处境。在史诗的人物画廊中,玛纳斯是一位充满原始激情与新鲜活力,具有特殊艺术魅力的英雄形象。   《玛纳斯》塑造了一个英雄群体。玛纳斯身边有14位汗王,40名勇士。
      他们之中,有智慧长者巴卡依汗,有勇猛善战的楚瓦克,有智勇双全的阿勒曼别特,有容貌俊美、能言善辨的阿吉巴依。他们个性鲜明,各有不同的本领,但是,在征战中,他们与玛纳斯并肩作战,同舟共济。没有这个英雄的群体,玛纳斯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玛纳斯》这部史诗也不可能如此气势磅礴恢宏。
       叙事结构   《玛纳斯》的叙事很有特色。它对于人物与事件的叙述采用的是由本至末的顺时的联贯叙事方式,即不打破自然时序,基本按照事件发生的时序对事件进行叙述,每一部都是从英雄的诞生写到英雄之死,这与采用倒叙方法叙事的希腊史诗有明显的不同。
      《玛纳斯》采用独特的谱系式叙事结构,每部史诗描写一位玛纳斯家族的英雄,上部史诗的主人公与下部史诗的主人公均为父子关系。这样典型的谱系式叙事结构,在世界史诗中十分罕见。《玛纳斯》的8部史诗,每部的情节与结构都比较完整,因此,每部都是一部完整的史诗,可以单独演唱。
      然而,8部史诗在人物、情节、艺术风格诸方面又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构成一部统一的、完整的史诗作品。   《玛纳斯》从古老的柯尔克孜史诗与丰厚的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它包含着柯尔克孜古老的神话、各类传说、习俗歌谣以及大量的民间叙事诗与民间谚语等。
      史诗《玛纳斯》是展现柯尔克孜人民生活的巨幅画卷,是认识柯尔克孜民族的百科全书。这部史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还具有语言、历史、宗教、民俗等多学科的价值。在柯尔克孜文学史上,《玛纳斯》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于后世柯尔克孜民族文学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它对于柯尔克孜族作家文学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当代有名的柯尔克孜诗人作家,基本上都是从小听着《玛纳斯》成长起来的,对《玛纳斯》极为熟悉。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支持下,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起开展了《玛纳斯》的普查工作,发现了80多位《玛纳斯》演唱歌手。
      记录并出版了居素普·玛玛依的演唱本(柯尔克孜文本,8部18册),出版了艾什玛特·曼拜特买买特的《赛麦台依》演唱本。目前,《玛纳斯》已有俄、汉、土、日、英、哈等多种译文,由各国各民族学者组成的《玛纳斯》研究队伍日渐扩大,《玛纳斯》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小***

    2006-11-15 15:05:1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民俗传统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