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内科
神经内科

莱姆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是怎样的?

莱姆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是怎样的?
谢*** | 2017-04-16 16:01:20

好评回答

2017-04-16 17:30:20
穷*** |2017-04-16 17:30:20 90 30 评论
莱 姆 病 ( Lyme disease) 是蜱咬性伯氏疏螺旋体( Borrelia burgdorferi) 多系统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可侵犯皮肤、神经系统、心脏和关节等。197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Lyme镇发现本病并命名, 欧洲多数国家、俄罗斯、日本、澳洲和非洲均发现本病。我国自1985年首次报道,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证实2 3 个 省 (市)存 在 Lyme病自然疫源地。居住在森林地带...

查看全部>>

莱 姆 病 ( Lyme disease) 是蜱咬性伯氏疏螺旋体( Borrelia burgdorferi) 多系统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可侵犯皮肤、神经系统、心脏和关节等。197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Lyme镇发现本病并命名, 欧洲多数国家、俄罗斯、日本、澳洲和非洲均发现本病。我国自1985年首次报道,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证实2 3 个 省 (市)存 在 Lyme病自然疫源地。居住在森林地带易发病,常与旅行、野营、狩猎有关,多见于夏秋季,任何年龄均可得病,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1 ) 发病机制。病 原 体 通 过 蜱 咬 虫 媒 传 递 ,感染人和动物,但感染后不一定发病。伯氏疏螺旋体侵人皮肤局部孵育播散,形成慢性游走性红斑,受损皮肤可培养出螺旋体( I 期)。 数日至数周螺旋体经淋巴管进人淋巴结或经血液播散到各器官,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导致血管损伤,引起心肌、视网膜、肌肉、骨骼、滑膜、脾、肝 、 脑膜和大脑病变,病理可见脑血管周围淋巴细胞、 浆细胞浸润及内膜增厚,可查到螺旋体( II 期)。3 ) 约 10% 患者变为严重慢性病变( III期) 时治疗效果不佳。( 2 ) 临床表现本病多发生在夏季,感染累及神经系统称为神经莱姆病( Lyme neuroborreliosis)。病程分 3 期。 临床分期和表现:I 期 :蜱叮咬后3 ~32天 ,除慢性游走性红斑( erythema chronicum migrans, ECM) , 可有头痛、肌痛和颈强,面神经瘫痪罕见, ECM常在3 ~4周 消 失 。II 期 :自发生股部、腹股沟或腋窝ECM后数周,出现无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出现头痛、 颈强等脑膜刺激征,常同时或先后出现双侧面神经瘫痪。可见畏光、眼球活动疼痛、疲劳、易怒、情绪不稳、 记忆和睡眠障碍、 关节或肌肉疼痛、食欲下降和咽痛等,累及周围神经或多数神经根,出现剧烈根痛或肢体无力。可有心脏传导障碍、心肌炎、心包炎、心脏扩大或心功能不全等。 CSF淋巴细胞增多。ID期 :常见于原发感染后数月,特征是出现慢性关节炎,常见于HLA-DR2 ( + ) 患者。少数病例可见慢性脑脊髓病,出现记忆和认知障碍、视力障碍和括约肌功能异常等。脑脊液检查:淋巴细胞增多,100 ~ 20O x10V L, 蛋白轻度增高,糖含量正常。病后4~5周 可 见 CSF-IgG指数增高及CSF寡克隆带,提示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 ELISA法可检出 CSF和血清特异性伯氏疏螺旋体抗体,感染后3〜4周出现IgM抗体, 6~8周 达 峰 ,4 ~ 6个月恢复正常; 6 ~8周 出 现 IgG抗体,4 ~6个月达峰, 数年内仍可测出。 脑电图检查,头部CT、 MRI检查多为正常,慢性期CT及 MRI可显示脑部多灶性及脑室周围病变。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神经内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