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中医

真热假寒与真寒假热在体征上有何区别?

舌苔上又有何区别?
白*** | 2006-09-23 06:41:20

好评回答

2006-09-23 12:14:35
鳕*** |2006-09-23 12:14:35 1427 798 评论
这位朋友你好!
    首先,我来说说真寒假热,真寒可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假热:面赤,身热,口渴,脉大;但仔细分辨可见面虽赤,但仅颧红如妆,时隐时现,身虽热,而反欲盖衣被,口虽渴,但不欲饮或不多饮或喜热饮,脉虽大,但按之必无力.其病机为阴盛于内,阳格于外.
    再次,我们来看真热假寒,真热可见:高热烦渴饮冷,口鼻气热,咽干口臭,甚则神昏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

查看全部>>

这位朋友你好!
    首先,我来说说真寒假热,真寒可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假热:面赤,身热,口渴,脉大;但仔细分辨可见面虽赤,但仅颧红如妆,时隐时现,身虽热,而反欲盖衣被,口虽渴,但不欲饮或不多饮或喜热饮,脉虽大,但按之必无力.其病机为阴盛于内,阳格于外.
    再次,我们来看真热假寒,真热可见:高热烦渴饮冷,口鼻气热,咽干口臭,甚则神昏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假寒:四肢厥冷,脉沉;但仔细分辨可见四肢虽冷,但不恶寒,反恶热,且胸腹必灼热,脉虽沉,但必数而有力.其病机为阳盛于内,阴格于外.
0/300

其他答案(共4个回答)

    2006-09-24 17:02:56
  • 建议看"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您就都知道啦!
    王*** | 2006-09-24 17:02:56 1396 806 评论
    0/300
  • 2006-09-24 11:03:46
  • 真寒假热证
    
    
    证名。阴寒内盛而外见热象的证候。即阴证似阳。因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有真假者,阴证似阳,阳证似阴也。盖阴极反能躁热,乃内寒而外热,即真寒假热也。假热者,水极似火也。凡病伤寒,或患杂证,有其素禀虚寒,偶感邪气而然者;有过于劳倦而致者;有过于酒色而致者;有过于七情而致者;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

    查看全部>>

    真寒假热证
    
    
    证名。阴寒内盛而外见热象的证候。即阴证似阳。因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有真假者,阴证似阳,阳证似阴也。盖阴极反能躁热,乃内寒而外热,即真寒假热也。假热者,水极似火也。凡病伤寒,或患杂证,有其素禀虚寒,偶感邪气而然者;有过于劳倦而致者;有过于酒色而致者;有过于七情而致者;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昧者见之,但认为热,妄投寒凉,下咽必毙。不知身虽有热而里寒格阳,或虚阳不敛者,多有此证。”其证口虽干渴而不喜冷,即喜冷饮亦不多,或大便不实、先硬后溏,或小水清频,或阴枯黄赤,或气短懒言,或色黯神倦,或起倒如狂而禁之则止,或斑如蚊迹而浅红细碎,脉沉细迟弱,或虽浮大紧数而无力无神。真寒宜温,用四逆汤、八味丸、理阴煎、回阳饮等方。参见真热假寒证、阴证似阳等条。
    
    真热假寒证
    
    证名。内热炽盛而外见寒象的证候。即阳证似阴。因内热过盛,阳气闭郁不能外达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假寒者,火极似水也。凡伤寒热甚,失于汗下,以致阳邪亢极,郁伏于内,则邪自阳经传入阴分,故为身热发厥,神气昏沉,或时畏寒,状若阴证。”其证又见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乃有燥粪及矢气极臭,六脉皆沉滑有力,则为阳证真热。内实者,宜择用三承气汤,潮热者以大柴胡汤解而下之。内不实者,以白虎汤之类清之。至于杂证之假寒者,或为畏寒或为战栗,以热极于内,而寒侵于外,寒热之气两不相投,因而寒栗。察其内证,或为喜冷,或为便结,或小便热涩,或口臭躁烦,脉滑实有力,当以凉膈散加芩、连之属,使内热既除,则外寒自伏。参见阳证似阴、寒热错杂证条。
    
    y*** | 2006-09-24 11:03:46 1428 801 评论
    0/300
  • 2006-09-23 08:50:31
  • 你好!先讲假寒真热,望诊:本证证见面色晦暗,但目光炯炯有神,唇红焦裂,神志昏愦,但形强有力,扬手掷足,苔质白厚,但苔质干燥或黄燥起刺,或苔黑而干燥,舌质红或绛.问诊:口渴引饮喜冷,身寒不欲进衣被,,或手足厥逆.虽为"寒象"但实是内热壅遏,郁而不伸之故.闻诊:证见气热声粗,声音洪亮,口臭喷人,大便秽臭.切诊:证见脉沉细微,但按之有力,腰腹灼热,按之蒸手.
    假热真寒,望诊:本诊证见两颧色红如妆,嫩白...

    查看全部>>

    你好!先讲假寒真热,望诊:本证证见面色晦暗,但目光炯炯有神,唇红焦裂,神志昏愦,但形强有力,扬手掷足,苔质白厚,但苔质干燥或黄燥起刺,或苔黑而干燥,舌质红或绛.问诊:口渴引饮喜冷,身寒不欲进衣被,,或手足厥逆.虽为"寒象"但实是内热壅遏,郁而不伸之故.闻诊:证见气热声粗,声音洪亮,口臭喷人,大便秽臭.切诊:证见脉沉细微,但按之有力,腰腹灼热,按之蒸手.
    假热真寒,望诊:本诊证见两颧色红如妆,嫩白带红,唇淡色白,有时烦躁,但精神委靡,形态倦怠.舌淡苔黑而滑润.问诊:虽见口渴,但索水不饮或喜热饮,身虽热反得衣被,咽喉痛但不肿.闻诊:证见气冷息微,言语无力大便无热臭.切诊:本证证见,脉细数或细微欲绝,重按无力.如热邪鼓荡血流加速,应是脉象有力,现已是重按无力,实乃寒邪闭凝.
    以上仅是我的几个观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还得见证拆证,又如闻诊(如大便则很难做到),有什么不到之处,望大家指正.
    周*** | 2006-09-23 08:50:31 1423 800 评论
    0/300
  • 2006-09-23 07:56:20
  • ▲表里:机械分割无实际意义
      八纲中的表里两纲主要用以辨别疾病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过程。
      表证是指部位在肌表,病势较浅的证候,一般指六淫侵袭,从皮毛口鼻进入
    机体后产生的许多症状,如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头痛、身痛或全身不适、
    舌苔薄白、脉浮等等。不难发现,这些均属伤风、感冒现象。许多传染性疾病初
    起都有这类表现,但我们能说这些传染病只有表证而无里证吗?
      里证是相对表证而言的...

    查看全部>>

    ▲表里:机械分割无实际意义
      八纲中的表里两纲主要用以辨别疾病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过程。
      表证是指部位在肌表,病势较浅的证候,一般指六淫侵袭,从皮毛口鼻进入
    机体后产生的许多症状,如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头痛、身痛或全身不适、
    舌苔薄白、脉浮等等。不难发现,这些均属伤风、感冒现象。许多传染性疾病初
    起都有这类表现,但我们能说这些传染病只有表证而无里证吗?
      里证是相对表证而言的,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病势较深,如有高热,口渴
    喜冷饮、烦躁、谵语、舌红、苔黄、大便干燥,或伤脾胃发生腹痛、吐泻等。总
    之,里证的表现多种多样,分类上是以脏腑的证候为主。但这些证候又都是表证、
    里证皆存在,以胃肠型感冒为例,既有里证也有表证;即便是皮肤病,也存在里
    证。
      任何脏腑的疾病都有里证、表证两种表现。只是有些疾病以外部证候为主,
    有些以内部证候为主,有些内外证候都明显。因此,把疾病分为截然不同的表里,
    是把机体割裂开来,是机械而形而上学的分类方法。
      ▲虚实:最终还应分清寒热
      虚实是指人体的强弱和正气的充足与否,同时也说明疾病的盛衰。从字义看,
    虚是空虚衰弱,实是充满充实;从内容讲,虚证和寒证是阴证,实证和热证是阳
    证。历史上把虚和寒、实和热联系在一起,把有形的、固体的东西看成实证,把
    无形的或是寒象看成是虚证。但从临床实际来看,如果在诊断上能够明确是否存
    在血瘀、痰结、虫积、肿物等等,也就无须再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在诊断上不
    用虚证和实证的描述,同样能进行治疗。虽然在诊断上往往讲虚寒、实热,但实
    际上虚证中有寒有热,实证中也是有实寒和实热之分。虚证和实证并不能辨别寒
    象和热象,只有鉴别出寒象和热象时才能给以温凉寒热的药物进行治疗。
      尽管“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用药的一个基本法则,但要具体应用,必须
    分清清寒热。若只知道虚,而不分虚热或虚寒,又怎样补法?假若只知实,也不
    分实热还是实寒,又怎么泻法?而且,不论补或泻都有一定的条件,即便需要补,
    也得明确是清补、平补、温补还是热补;若是泻也得搞清是微泻、缓泻还峻泻。
      无病不虚,只是虚的程度有区别,有的虚在某某部位,有的虚在多处,或是
    虚在全身。所以无论新病久病都有虚的基础,若无虚的原因和病理根基,也不会
    患病,因此没有必要单列虚证这一纲。
      而提出实证这一纲也不过是想说明有无异常现象。实证的出现有虚的基础,
    没有虚怎么会产生所谓的实证。既然诊断的目的在于治疗,虚实对中医的治疗又
    无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这两纲没有必要作为指导治病的纲要。
      ▲阴阳:是寒热表象的基础
      《素问·调经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阳。”又云:“阴之所生,本在
    五味。”又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处而为固也。”又云:“阳化气,
    阴成形。”
      《素问·痿论》篇:“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又云:“阳盛则外热,
    阴虚则内热。”又云:“热为有余,寒为不足……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素问·调经》篇又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
    内寒。”
      《素问·逆调》篇云:“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素问·痹论》篇又云:“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其热者,阳气多,
    阴气少。”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水火是阴阳的标志和象征,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的调
    节;五味是阴的基础,是阴产生的根源;阴成形,阴是气之本,有阴才有精气,
    阴不足则无气;无阴则无阳,有了阴才有阳化气,阳的功能之一就是保卫外部,
    使肌肉固密,抵御外邪。
      随着阴阳盛衰的变化,机体的组织代谢也会发生改变。阴气虚则阳气盛,阳
    盛则又生热象,阳气虚则阴气盛,阴气盛则生寒象。因此,阴阳是发生内外程度
    不同的寒热现象的基础。
      ▲寒热:辨证中的关键因素
      由于阴阳的变化,产生了寒热的现象,即阴阳是因,寒热症状的表现是果。
    寒证是指新陈代谢低下,气血衰弱;而热证是新陈代谢较为旺盛,气血较为充足。
    寒热的症状与各种疾病有关,更与患病的程度不可分割。有的病属于寒证,有的
    病属于热证,有些病是寒热夹杂。临床上常用色诊的方法确定寒热,而后确定治
    疗原则。《内经》讲的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就是根据寒
    热确定治则。可见辨别寒热是关键的关键。
      寒热症状的表现大致如下。寒证:怕冷且易受阴天、刮风、寒冷等天气的影
    响,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偏低;脸色略淡,或有色素沉着;眼睛淡白,眼神正常无
    分泌物;鼻子从鼻根到鼻尖色正常,或有少量褐斑,无分泌物,或有清稀或白色
    鼻涕;口唇正常或略淡,口腔黏膜淡白,咽峡部色正常;舌正常或淡嫩,苔薄白,
    或白腻;后背怕冷,或胃部怕冷,或胃凉怕风,怕吃冷食硬物,喜热饮热食;大
    便正常或清稀不成形;受凉则胃痛或腹痛,四肢划痕不明显,腱反射正常或略减
    退。血压正常或偏低。
      热证:怕热,或有热感,易烦躁,不喜近热;易头痛,眼睛或较红,有分泌
    物;鼻尖或较红,或有白稠涕,或黄鼻涕;口唇有匍行疹,口腔黏膜较红或有溃
    疡;咽后壁较红或有较红滤泡,咽峡红肿;舌质较红,或有裂纹;苔薄黄,或厚
    或腻。颈及全身淋巴结或大,或肿痛。胃部有灼热感,喜吃凉食冷饮;便秘,或
    肛门灼热,或下坠;小便时尿热或疼,睾丸肿痛,四肢反射偏亢进、腹部四肢划
    纹较显著而红;血压正常或偏高。
    二 影响舌苔形成的全身及局部因素 
    
      (一)厚苔:
    
      1、发热感染:发热是引起舌苔增厚的重要原因之一。迪氏认为可能是由于发热使机体代谢增加,舌血流增多,导致舌乳头增生;另机体失水唾液减少,舌自洁作用消失,形成舌苔。丹氏认为酵母菌生长最适温度41℃,体温升高,酵母菌繁殖速度成倍增长,在舌面堆积成苔⑴。
    
      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周小青等对183例不同舌苔进行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检测表明,黄厚苔和白厚苔均较正常薄白苔增大,提示厚苔交感系统活跃⑻。 其机理:交感神经兴奋时唾液粘稠性增高而致舌苔增厚;情绪紧张使口腔及消化道酸度增高,而念球菌易在酸性环境中增殖;植物神经系统过度刺激或胃扩张可反射性使舌血管收缩,此种相对 缺血使舌表面上皮脱落变平而发生舌苔⑴。 
    
      3、脏腑功能状态: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减退时,舌苔上皮细胞营养受到障碍,产生异常代谢,引起舌苔变化,味觉减退,致舌苔增厚⑴。 
    
      4、舌自洁作用减弱:舌的自洁作用包括咀嚼、谈话及唾液分泌等因子。咀嚼食物伴有吞咽活动,对舌有磨擦作用,促使舌苔脱落清除。发热脱水、神经紊乱,使唾液减少,病后食减或进软食流质,舌机械摩擦减少,自洁作用减低,舌苔变厚⑴。钟天等研究术后舌象变化,发现非腹部手术,未禁食或禁食不超过1天者,舌苔多无变化,腹部手术、禁食超过3天则出现白厚腻苔⑼。
    
      5、PH值变化:黄厚苔或白厚苔病人的唾液PH明显低于正常舌苔。其机理:酸性环境,氢离子游离增多,有利于细胞间隙中正离子与细胞膜表面糖链末端负电荷互相吸引,增加细胞间粘着力,使厚苔形成⑶。 -
    
      6、其它:吸烟、饮酒可使舌苔变厚,饮酒对于舌苔影响大于吸烟⑽。口呼吸时常有舌苔,有人解释因空气流通量增加而加速酵母菌的繁殖⑴。 
    
      (二)剥苔 
    
      1、维生素缺乏:舌乳头萎缩患者多有多种维生素缺乏⑾⑿。维生素作为细胞氧化还原的重要辅酶,其缺乏可导致细胞内氧化和能量代谢障碍,使舌乳头萎缩⑴。有学者认为酵母菌的生长需要维生素B,若此维生素缺乏,则酵母菌即不能繁殖而无苔⑴。另有报道作为抗氧化剂的维生素E与舌乳头萎缩有关⒀。 
    
      2、微量元素减少:缺锌可致舌乳头萎缩⒁。陈连起对不同舌苔唾液元素检测,示剥苔患者唾液锌与铁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薄白苔⒂。唾液是血清锌铁的排泄途径之一,排泄异常引起体内缺乏锌铁,另锌能拮抗游离铁的增高,缺锌可使游离铁增多⒃。锌铁与体内的多种酶的合成及活性有关,其缺少可致舌上皮氧化代谢障碍而不能正常成熟,变性坏死,形成剥苔⑶。
    
      3、 精神因素: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光剥苔》花剥苔》黄厚苔》白厚苔》正常,提示交感神经活跃程度,剥苔》厚苔》薄苔⑻。 
    
      4、ph值变化:剥苔患者的唾液ph高于正常人,可能是口腔内碱性环境会减弱细胞间的粘合作用,而有利与剥苔的形成⑴。
    
      5、其它:各种贫血影响细胞内呼吸,消化道功能障碍阻碍了必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舌粘膜萎缩⑴。其他因素如酒精的慢性刺激⒄、手术、心血管疾病、肿瘤⒅⒆。。 
    
      (三)黄苔:各种因素造成局部丝状乳头增殖及局部的着色⑴。 
    
      1、发热、感染:发热致机体脱水,舌自洁作用减弱,丝状乳头延长,加上局部的炎症渗出及微生物的作用,形成黄苔。 
    
      2、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舌上皮异常代谢,舌苔增厚,成为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局部微生物的产色作用,亦是舌苔变黄的原因之一。
    
      3、消化道返流物质的沉着或吸附:此类物质以动物类食物的消化产物为主,如二氧化硫,机体异常状态的产物,如炎症产物, 致病菌代谢产物,如毒素。黄苔的程度与返流物的多少成正比。 
    
      (四)黑苔:一般为疾病加重和恶化的表现 
    
      1、各种原因导致的丝状乳头的的延长:如高热、脱水、急性慢性炎症、毒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⑴。 
    
      2、局部着色;黑色成分来源有认为系霉菌或其他产色微生物的增殖和产色染成的⒇。也有认为是由于血色素、蛋白碎屑或烟草崩解产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⑴。
    
      三、有关舌苔机理的其他研究:
    
      (一) 细胞化学;吴正治等对117例的7种常见舌苔的G- 6PDH,LDH\\MDH\\ANAE,ACP,-SH,RNA定性定量研究,认为舌苔上皮的细胞 化学变化可能是不同病理舌苔形成的内在原因(21)。
    
      (二) 免疫学:马伯龙等对30例正常舌苔和98例异常舌苔实验,显示舌苔异常组的溶菌酶含量极显著低于正常组,而SIgA,IgG含量极显著高于正常组,表明异常舌苔形成过程中,机体免疫十分活跃(22)。另有学者从红细胞免疫水平研究舌苔形成中的免疫反应⑶。
    
      (三) 血清学:张远炎等研究提示薄黄苔、黄厚苔、白厚苔、腻苔的形成与血清胃泌素含量正常或偏低有关(23)。另有报道胰腺的外分泌功能越低,舌苔越厚。环核苷CAMP,CGMP及其比值的不同可引起不同的舌苔⑶。 
    
      四、舌苔与疾病 
    
      (一)中医察苔辨证:由于舌苔与中医的辨证理论紧密联系,临床上某一苔色的出现,就可能代表中医的某一证型,亦能提示某种治法⑴,察苔在护理中对服药方法与饮食亦起重要作用(24)。 
    
      (二)中西医结合察苔辨病:即一苔与一病的某一阶段病势相联系(舌质同参)⑴。
    
      1、 急腹症:如肠梗阻,白苔示性质为单纯性不全性;白厚腻苔多为完全性; 白黄厚腻苔多为绞窄性;灰黑苔多为绞窄性伴脱水酸中毒⑴。
    
      2、消化道肿瘤:食道癌多黄腻苔,肠癌多白腻苔,胃癌多为花剥苔⑶。
    
      3、肝炎:厚腻苔肝功能多不稳定(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薄苔肝功 能多稳定(25)。
    
      4、心血管疾病:急性心梗早期(24小时内)43.98%的人在舌前部可出 现红色椭圆或长椭圆的平坦斑块的,其上无苔或少苔且干燥少津(26)。高 血压分期,Ⅰ期多薄黄苔,ⅡⅢ期多白腻苔,黄腻苔(27)。
    
      5、代谢疾病:糖尿病患者(红舌)苔薄干燥常见,舌乳头多有中心性萎缩⑶。--- 6、神经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病患者多厚腻苔,随治疗好转,可逐渐转为白薄 苔﹙28)。--- 7、早期妊娠诊断:88%可出现滑苔(60%暗舌)(29)
    
    
    
    如果你经常为又厚又腻的舌苔发愁,并且受到口腔异味的困扰,那么见到市场上出现的那种叫做“刮舌苔器”的小玩意儿,你一定会非常想买来尝试一下。且慢!还是先听听专家对那种小“小玩意儿”的看法吧。 
    s*** | 2006-09-23 07:56:20 1427 801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中医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