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中医

中医药产业创新是什么?

中医药产业创新是什么?
A*** | 2013-12-04 09:31:06

全部答案(共2个回答)

    2013-12-04 21:06:13
  • 中医药科研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感染疾病科赵兰才
    
    1.中医药理论的特点 
    
    1.1朴素的唯物论与主观臆断性并存  中医药理论中存在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如认为生命是物质的,生命现象是物质的运动,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生,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抟,形神乃成”(《类经》);在形神关系上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物质决定精神,“精者,神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查看全部>>

    中医药科研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感染疾病科赵兰才
    
    1.中医药理论的特点 
    
    1.1朴素的唯物论与主观臆断性并存  中医药理论中存在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如认为生命是物质的,生命现象是物质的运动,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生,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抟,形神乃成”(《类经》);在形神关系上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物质决定精神,“精者,神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形与神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称为“形与神俱”。在疾病的发生及其与健康的关系上,也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素问调经论》)。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等药性理论也源于对药物口尝身受的实践,如《淮南子修务训》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的记载。可以说,中医药疗效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代医家在实践中创造的总体上属于唯物论范畴的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理论中朴素的唯物论是中医药迄今仍具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毋庸置疑,中医药理论的唯物观是不彻底的,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其中含有大量唯心论的主观猜测,尤其在基础理论方面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应用抽象的概念,使中医理论的骨架建立在以五行、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上,并由此衍生了病因病机学、诊断治疗学、中药药性理论等。在脏腑生理病理的描述上,用阴阳五行以类比脏腑功能,概念抽象模糊,如生理上的“肺为华盖,为相辅之官”,“肝主疏泄,为将军之官”,病理上的“木火刑金”、“水气凌心”等。在中药药性的记载上,更不乏臆断之词,如“苦能泻下,酸能收敛,辛可发散,甘能缓和”等,对具体药物功效的阐述上,则有象“人参禀天宿之光华,钟地土之广厚,久久而成人形,三才俱备,故补人之五脏”(《本草崇原》)之论。中医药理论中基本概念的抽象性,理论表述的模糊性,决定了中医临床在辨证诊断治疗上的思辨性、经验性、不严谨性。这些特点是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大障碍。 
    
    1.2自然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和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并见  中医理论的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念、矛盾观念和运动观念上,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通过经络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囊括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系统中,联系成了有机的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天地相应”,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异常变化会导致人体发病,故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因学说。中医的矛盾观认为生命本质是机体内部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阳化气,阴成形”,阴与阳互根互用、对立斗争、消长转化贯穿于人体生理病理各方面,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的运动观主要体现在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的永恒性,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的区别,亦在于气机升降的正常与否,所以前人有“死生之机,生降而已”的说法。  中医的辩证法思想强调疾病与自然界气候、环境及人体情志等的关系,治疗疾病必须采取个体化的方法,辨证施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种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也逐渐为现代医学所认同和采纳,如西医也强调用药剂量的个体化。中医的阴阳学说近似地把握了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反映了事物间的矛盾制约关系,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医药学走在其他传统医学前列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必须看到,中医药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不彻底,其中掺有形而上学的成分,如在对事物联系的方法上,机械地套用五行学说,使事物间联系的方式过于模式化、简单化,与辩证法关于事物间联系多样性的原理相违背。
    
     1.3认知模式的泛化性中医理论认知模式的泛化性主要表现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整合思维模式,重功能轻实体的决定论思想。  中医的思维模式主要为形象思维,又有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其特点是内省、直觉、甚至猜测,具有高度的思辩性,通过这种多侧面多层次的思考,得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这种整合思维的特点,与西医只强调理化检测指标,注意逻辑推理的逻辑思维相比,明显缺乏逻辑性。  中医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上,以功能为主,忽视结构,甚至以功能创造结构,如中医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归于心的功能,而脑却被归于“奇恒之府”,其功能远未被重视。中医主张“粗守形,上守神”,认为神比形更重要,中医所说的“神”是机体多器官功能的综合体现,中医所说的功能往往超越实体而存在,如“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已完全失去了各种元素本身的物质属性,已成为事物特性的代名词。
    
     1.4理论表述的符号化、模式化  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无处不在,阴阳五行具有符号性质,阴阳五行代表不同的事物,属于通用符号,但阴阳五行与科学符号有所不同,科学符号是中性的,本身没有属性,而阴阳五行符号本身有属性,阴阳是二分法规定的符号,五行符号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科学理论是围绕某一客体而展开的,中医理论里被研究的客体并不独立存在,而依附于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符号处于理论的顶层,起到纲纪的作用。  中医理论带有模型性质,中医的概念、学说,实际上是概念模型、思维模型,如中医的脏腑是脏器实体及其一系列功能的的抽象和固化,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如“三焦”的概念,《内经》描述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可时至今日,三焦究为何物,仍见仁见智。模型化的特点是由方法决定的,古代科学不发达,不具备实验条件,古人构造理论只能使用间接方法,靠主观抽象思维,综合大量的临床观察资料,对其进行加工整理、思索探求,塑造了相对完整的理论模型,这种方法决定了所产生的理论必然是概念模型、思维模型,模型化是中医理论固有的特点。  
    天*** | 2013-12-04 21:06:13 48 4 评论
    0/300
  • 2013-12-04 21:06:01
  • 中医药科研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感染疾病科赵兰才
    
    1.中医药理论的特点 
    
    1.1朴素的唯物论与主观臆断性并存  中医药理论中存在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如认为生命是物质的,生命现象是物质的运动,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生,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抟,形神乃成”(《类经》);在形神关系上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物质决定精神,“精者,神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查看全部>>

    中医药科研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感染疾病科赵兰才
    
    1.中医药理论的特点 
    
    1.1朴素的唯物论与主观臆断性并存  中医药理论中存在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如认为生命是物质的,生命现象是物质的运动,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生,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抟,形神乃成”(《类经》);在形神关系上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物质决定精神,“精者,神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形与神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称为“形与神俱”。在疾病的发生及其与健康的关系上,也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素问调经论》)。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等药性理论也源于对药物口尝身受的实践,如《淮南子修务训》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的记载。可以说,中医药疗效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代医家在实践中创造的总体上属于唯物论范畴的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理论中朴素的唯物论是中医药迄今仍具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毋庸置疑,中医药理论的唯物观是不彻底的,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其中含有大量唯心论的主观猜测,尤其在基础理论方面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应用抽象的概念,使中医理论的骨架建立在以五行、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上,并由此衍生了病因病机学、诊断治疗学、中药药性理论等。在脏腑生理病理的描述上,用阴阳五行以类比脏腑功能,概念抽象模糊,如生理上的“肺为华盖,为相辅之官”,“肝主疏泄,为将军之官”,病理上的“木火刑金”、“水气凌心”等。在中药药性的记载上,更不乏臆断之词,如“苦能泻下,酸能收敛,辛可发散,甘能缓和”等,对具体药物功效的阐述上,则有象“人参禀天宿之光华,钟地土之广厚,久久而成人形,三才俱备,故补人之五脏”(《本草崇原》)之论。中医药理论中基本概念的抽象性,理论表述的模糊性,决定了中医临床在辨证诊断治疗上的思辨性、经验性、不严谨性。这些特点是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大障碍。 
    
    1.2自然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和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并见  中医理论的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念、矛盾观念和运动观念上,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通过经络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囊括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系统中,联系成了有机的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天地相应”,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异常变化会导致人体发病,故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因学说。中医的矛盾观认为生命本质是机体内部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阳化气,阴成形”,阴与阳互根互用、对立斗争、消长转化贯穿于人体生理病理各方面,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的运动观主要体现在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的永恒性,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的区别,亦在于气机升降的正常与否,所以前人有“死生之机,生降而已”的说法。  中医的辩证法思想强调疾病与自然界气候、环境及人体情志等的关系,治疗疾病必须采取个体化的方法,辨证施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种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也逐渐为现代医学所认同和采纳,如西医也强调用药剂量的个体化。中医的阴阳学说近似地把握了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反映了事物间的矛盾制约关系,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医药学走在其他传统医学前列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必须看到,中医药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不彻底,其中掺有形而上学的成分,如在对事物联系的方法上,机械地套用五行学说,使事物间联系的方式过于模式化、简单化,与辩证法关于事物间联系多样性的原理相违背。
    
     1.3认知模式的泛化性中医理论认知模式的泛化性主要表现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整合思维模式,重功能轻实体的决定论思想。  中医的思维模式主要为形象思维,又有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其特点是内省、直觉、甚至猜测,具有高度的思辩性,通过这种多侧面多层次的思考,得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这种整合思维的特点,与西医只强调理化检测指标,注意逻辑推理的逻辑思维相比,明显缺乏逻辑性。  中医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上,以功能为主,忽视结构,甚至以功能创造结构,如中医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归于心的功能,而脑却被归于“奇恒之府”,其功能远未被重视。中医主张“粗守形,上守神”,认为神比形更重要,中医所说的“神”是机体多器官功能的综合体现,中医所说的功能往往超越实体而存在,如“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已完全失去了各种元素本身的物质属性,已成为事物特性的代名词。
    
     1.4理论表述的符号化、模式化  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无处不在,阴阳五行具有符号性质,阴阳五行代表不同的事物,属于通用符号,但阴阳五行与科学符号有所不同,科学符号是中性的,本身没有属性,而阴阳五行符号本身有属性,阴阳是二分法规定的符号,五行符号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科学理论是围绕某一客体而展开的,中医理论里被研究的客体并不独立存在,而依附于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符号处于理论的顶层,起到纲纪的作用。  中医理论带有模型性质,中医的概念、学说,实际上是概念模型、思维模型,如中医的脏腑是脏器实体及其一系列功能的的抽象和固化,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如“三焦”的概念,《内经》描述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可时至今日,三焦究为何物,仍见仁见智。模型化的特点是由方法决定的,古代科学不发达,不具备实验条件,古人构造理论只能使用间接方法,靠主观抽象思维,综合大量的临床观察资料,对其进行加工整理、思索探求,塑造了相对完整的理论模型,这种方法决定了所产生的理论必然是概念模型、思维模型,模型化是中医理论固有的特点。
    天*** | 2013-12-04 21:06:01 44 4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