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共享资料 医院库

邹鲁在哪?

首页

邹鲁在哪?

邹鲁在哪?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7-26 13:44:52
  •   邹鲁文化邹鲁文化发源地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它是东夷文化和邾娄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融会了周文化、殷文化和东夷文化而后形成的文化,博大而精深,邹鲁也是儒学的发源地,以鲁产孔子、邹产孟子而著称于世。 “邹鲁”一直被尊崇,在中国各地,有很多类似“滨海邹鲁”、“江南邹鲁”称呼,“邹鲁”之词亦不绝于史书典籍。
      《庄子·天下篇》载:“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司马迁也曾对齐地与邹鲁的风气作过比较,说:“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史记·货殖列传》)。邹鲁“俗好儒,备于礼”是很有名的。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儒之一词,即原于邾娄之娄”,而最早的鲁文化也是由“邾娄文化”里发展出来的。
      “鲁为娄转,因娄得名”。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有“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华盖,门成邹鲁”之名言。唐代开元盛世时的“大手笔”张说,在其《奉和唐玄宗〈经鲁祭孔而叹之〉》一诗中,有“孔圣家邹鲁,儒风蔼典坟”之佳句。唐代另一大诗人孟浩然,在其《书怀贻京同好》中,有“维先至邹鲁,家世重儒风”之妙笔。
      值得一提的是,全部儒家中人,宋明以降被政府确认为“圣人”的只有五人,即圣孔子、复圣颜渊、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而这五位圣人全出自邹鲁地区。可见,邹鲁地区在培养儒学方面是非同寻常的。 古人之所以常说“邹鲁之士”或“邹鲁文化”,从来没有说“鲁邹”的,究其原因:邾为东夷古国,文化悠远深厚,鲁为东迁新国。
      “邹鲁”作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名词而有口皆碑,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鲁为娄转”是一个重要因素。另据传说,鲁为少昊金天氏之墟,而邹为大昊伏羲氏之域,至今在凫山仍有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女娲、伏羲庙(俗称“爷娘庙”)遗址。从立国时间上看,鲁为周初从西方迁徙来监视东夷诸国的新国,而邹则是原有的东夷土著古国。
      从古文化遗存来看,野店遗址出土的带有彩绘图案的红陶鼎,磨制纤细带有穿线微孔的骨针,精美的玉铲、玉环,陶器底部留下的布纹……充分说明距今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到了春秋后期,孔子诞生于邹,定居于鲁,周游列国,收徒讲学,删《诗》、定《书》、著《春秋》,创立了儒家学说,使鲁成为文教兴盛的中心。
      孔子殁后,儒学渐趋衰微,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天下学士不归杨则归墨。在此儒学濒于灭绝之际,邹人孟子挺身而出,继道统,辟杨墨,著《七篇》,继承、坚持、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使仲尼之教独尊于千古。因此,邹遂成了儒学复兴之地,与鲁同为儒学的发源地。到两汉魏晋,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如韦贤、韦玄成、匡衡、王粲、仲长统、王叔和、唐彬、刘宝等都出生于邹地,并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由此可知,“邹鲁”成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且“邹”与“鲁”齐驱并驾,密不可分。邹城古邾国与邹鲁文明发展里程考证邹鲁,在自然地理上,指今山东省南部偏西地区。主要有邾(包括小邾。邾,战国时改为“邹”)、鲁、滕几个诸侯国。其中邾鲁毗邻,两国“击拆之声相闻”。
       邹鲁位于“大东”的中心区域。“大东”地区的统治者是西来的周人,而土著居民则是殷人和东夷人。《诗·小雅·大东》篇描述这一带“西人”和“东人”的差别及其对立的情景云:“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尽管殷人和东夷人备受压迫与剥削,但他们仍然顽固地保留住了他们自己的习俗和文化,并对后来孔子创立儒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邾国包括小邾和滥——亦即通常所说的三邾的土著居民则多为东夷人。参见王献唐《春秋邾分三国考·三邾疆邑图考》,齐鲁书社1982年 版。东夷人秉性温柔,敦厚和平,讲究礼让,崇尚仁德。许慎《说文解字》在《大部》中解释了“夷,东方之人”之后,又在《羊部》中指出:“唯东夷从大。
      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这里提到的“夷俗仁”,是一条很重要的消息,说明孔子大力倡导的仁,滥觞之源或在于此。《后汉书·东夷列传》也指出:“《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生。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
      ”柢是树木的主根。《韩非子·解老》篇说:“树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书之所谓‘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由此看来,所谓“夷者,柢也”,是比喻东夷人有好生的仁德,喜爱“万物柢地而生”。
      仁德对人来说既是“所以建生”的柢,很自然,有仁德,即可长寿。所以有“夷俗仁,仁者寿”之说。“仁者寿”,语出《论语·雍也》篇,董仲舒曾经解释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春秋繁露·循王之道》)联系《淮南子·地形训》说“东方有君子之国”、《山海经·海外东经》说“君子国……其民好让不争”来看,东夷地区当有敦厚和平、好让不争的民风。
      这种民风在“礼失而求诸野”的中国已不可得,但仍为人们所向往,称之为君子之风。甚至于孔子还曾有过“欲居九夷”的想法,当有人向他指出东夷鄙陋时,他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即:那是君子居住的地方,有什么鄙陋的呢?孔子对东夷人及其文化是相当尊重的。
      他曾乘郯国国君来鲁国访问的机会,“见于郯子而学之”;事后十分佩服地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可见,孔子时代,东夷人还有着比较高的文化水平。 邹城古邾国与邹鲁文明发展里程考证 —东夷土著古国——————野店遗址,六七千年前[1] | —东夷文明————————野店文物考[1]、黄帝生寿丘[2]、少昊陵[3]、伏羲女娲[4] | —神农部族————————或说炎帝即为神农氏[5] | —炎帝、蚩尤———————蚩尤与炎帝同为神农氏后裔,蚩尤活动在邾地西侧[6]。
       | —黄帝战败炎帝、蚩尤———蚩尤黄帝战[7],迁南西为三苗民族[8] | —邾娄文明————————语音邾娄,以蛛蛛为图腾的部落[9][10] | —邾国形成————————邾国先人曾以蜘蛛为图腾,后以蛛为国名。为书写方便起见,改从邑朱声之邾字 | —鲁从西迁————————鲁为周初从西方迁徙来监视东夷诸国的新国 | —邹鲁文明发展——————为什么称“邹鲁”一是邾娄文明在前,二是邹为儒学复兴地。
      [11] | —邾国三迁————————邾国反击鲁国侵略中,不仅百姓受苦,还有亡国的危险,遂有“三迁”之举[12] | —为楚所灭————————《汉书·地理志》:“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 | —邹鲁文明继续发展 [1] 野店遗址出土的带有彩绘图案的红陶鼎,磨制纤细带有穿线微孔的骨针,精美的玉铲、玉环,陶器底部留下的布纹……充分说明距今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2] 寿丘位于今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据古史记载,“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 [3][4]少昊金天氏之墟,大昊伏羲氏之域,凫山女娲、伏羲庙遗址都在邾地。 [5]《帝王世纪》说:“神农氏作,是为炎帝”,《汉书2古今人表》及《易·系辞》疏将炎帝与神农氏合称呼为“炎帝神农氏”。
       [6]《逸周书·尝麦解》中,有“命蚩尤于宇少昊”之语。“少昊墟,曲阜也,在鲁城内”。蚩尤在少昊之西垂。 [7] 关于蚩尤与黄帝之战,有三种说法:一说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
       蚩尤冢见于《皇览·墓冢记》:“蚩尤冢,在东平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三国时之东平寿张县治在今山东阳谷县寿张镇。山阳钜野县治在今山东巨野县。故与[6]所说“命蚩尤于宇少昊”相合,而邾国在春秋时期的疆域就到了济宁南侧。
       [8] 苗族的赛龙舟相传是纪念远古迁徙的情景,悬棺据说是为了有朝一日魂归故乡,黄河下游太阳升起的地方,而黄河故道远古就是经过邹城西南,微山湖相传就是那时候形成的。 [9]《炎黄氏族文化考》中王献唐先生说:所谓“邾娄文化”,实即炎族文化。因为黄族称处于东方的炎族为东夷,所以也叫“东夷文化”。
      “东夷炎族的文化,之所以又叫“邾娄文化”,主要是因为炎族的语言音调如邾娄,所以黄族人即呼炎族为邾娄。 [10]郭克煜先生在其《邾国历史略说》一文中认为:“由蛛字字形得知,邾国先人曾以蜘蛛为图腾,建国之后,即以蛛为国名。后来,为书写方便起见,改从邑朱声之邾字,《邾公钟》之邾字,正是这样写的。
      ” [11]春秋后期,孔子诞生于邹,定居于鲁,周游列国,创立了儒家学说,使鲁成为文教兴盛的中心。孔子殁后,儒学渐趋衰微邹人孟子挺身而出,继道统,辟杨墨,著《七篇》,继承、坚持、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使仲尼之教独尊于千古。因此,邹遂成了儒学复兴之地,与鲁同为儒学的发源地。
      到两汉魏晋,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如韦贤、韦玄成、匡衡、王粲、仲长统、王叔和、唐彬、刘宝等都出生于邹地,并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由此可知,把“邹鲁”作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且“邹”与“鲁”齐驱并驾,密不可分,亦在情理之中了。
       [12]邾国早时定都于訾娄(今曲阜市息陬一带),所以邾国亦称邾娄国。二迁于邾瑕(在今济宁市南5公里处)。但是这里地势低洼,常年遭受水灾的侵害,为避下就高,又三迁于峄山之阳。 《邾分三国考》中,说疆域大概为:“邾,在今邹县中部、南部,济宁东境,滕县北境,东、西、北三面界鲁”。
      

    无***

    2018-07-26 13:44:5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化/艺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关注
爱问

关注爱问微信公众号,开启知识之旅,随时随地了解最新资讯。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