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共享资料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精神心理科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Y*** | 2015-12-04 15:00:50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2015-12-04 15:00:50
  • 心身疾病的发病学机制是目前医学心理学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就目前的水平而言,有多种理论对此做出自己的解释。这里介绍主要的三种。心理动力理论这一理论始终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早期,Alexander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动力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例如,哮喘的发作被解释成是试图消除被压抑的矛盾情绪(如与母亲隔离引起的焦虑)或避开危险物,此时病人不是以意...

    查看全部>>

    心身疾病的发病学机制是目前医学心理学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就目前的水平而言,有多种理论对此做出自己的解释。这里介绍主要的三种。心理动力理论这一理论始终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早期,Alexander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动力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例如,哮喘的发作被解释成是试图消除被压抑的矛盾情绪(如与母亲隔离引起的焦虑)或避开危险物,此时病人不是以意识的行为,而是以躯体症状枣哮喘来表达;溃疡病是由于病人企图得到他人喂食与款待的潜意识欲望被压抑;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病人对自己的攻击性决断的潜意识压抑等等。后来的一些心理动力学学者修正了这种理论。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改变从而造成某些脆弱器官的病变而致病的。例如心理冲突在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的基础上可造成哮喘、溃疡病等,在交感神经亢进基础上可造成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因而他们认为只要查明致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即可弄清发病机制。心理动力理论发病机制的不足是夸大了潜意识的作用。生物学理论心理生物学发病机制的研究重点包括:有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物学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致何种疾病的发生。近几十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相当活跃,积累的资料也非常丰富,但由于机制的复杂性,至今尚无法完全阐明心理生物学详细发病机制。根据心理生物学研究,从大体角度来看,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三项形态学意义上的心理生理中介机制。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对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生物学反应、以及不同生物反应过程涉及不同的器官组织,因而不同的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生理中介途径。心理生物学研究也重视不同种类的心理社会因素,如紧张劳动和抑郁情绪,可能产生的的不同心身反应过程。这方面也有许多研究成果因而不同心身疾病的发生也可能与特定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心理生物学理论还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不同遗传素质个体上的致病性的差异,例如,有证据证明,高胃蛋白酶原血症的个体在心理因素作用下更可能产生消化性溃疡,从而确认个体素质上的易感性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理论相关书籍行为学习理论对于心身疾病发病机理的解释是,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紧张性头痛、过度换气综合征、高血压等心身疾病症状的形成,都可以此做出解释。通俗的讲:在记忆当中,有美好的回忆,也有失败,困难等伤心的回忆。对于美好的回忆,谁都希望重新体会一次。对于不愉快的经历,谁都不想在回忆起来。这种“不想有第二次伤心回忆”的想法,就会使人们防患于未然,成为吸取教训的契机。另一方面,当遭遇类似的情况,就会使人们联想去“之后可能会发生倒霉的事情”或是“发生了倒霉的事情了吧”这种过度的不安使人总背负着“预期不安”的包袱。另外,忧郁这种不安,总是暗示自己“一定会发生生么不好的事情”。于是,上升为更高层次的不安,便成为精神的紧张,有时甚至引起身体异常的改变。通过进一步的预期不安和暗示引起了身体异常改变,这种体验不断的叠加,像声音,气味,颜色的微小的因素都会成为诱因,导致身体条件反射,引起异常改变。行为学习理论对疾病发生原理的理解,虽然缺乏更多的微观研究的证据,但对于指导心身疾病的治疗工作已显得越来越有意义。
    马*** | 2015-12-04 15:00:50 114 44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精神心理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