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儿科
北京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医院

关于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后果是什么?有什么好的方法治疗?
逸*** | 2006-03-14 10:10:19

好评回答

2006-03-14 10:36:26
知*** |2006-03-14 10:36:26 69 8 评论
溶血性贫血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要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

病因
    根据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可分为红细胞内在缺陷和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膜的缺陷。
   (二)血红蛋白结构或生成缺陷。
   ...

查看全部>>

溶血性贫血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要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

病因
    根据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可分为红细胞内在缺陷和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膜的缺陷。
   (二)血红蛋白结构或生成缺陷。
   (三)红细胞酶的缺陷。
    二、红细胞外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外部的缺陷,通常是获得性的,红细胞可受到化学的、机械的或物理因素、生物及免疫学因素的损伤而发生溶血。溶血可在血管内,也可在血管外。



症状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与溶血的缓急、程度和场所有关。
    一、急性溶血:
    起病急骤、可突发寒战、高热、面色苍白、腰酸背痛、气促、乏力、烦燥、亦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其分解产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所致。游离血红蛋白在血浆内浓度越过130mg%时,即由尿液排出,出现血红蛋白尿,尿色如浓红茶或酱油样,12小时后可出现黄疸,溶血产物损害肾小管细胞,引起坏死和血红蛋白沉积于肾小管,以及周围循环衰弱等因素,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由于贫血,缺氧、严重者可发生神志淡漠或昏迷,休克和心功能不全。
    二、慢性溶血:
    起病较缓慢。除乏力、苍白、气促、头晕等一般性贫血常见的症状、体征外,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脾、肝肿大多见,胆结石为较多见的并发症,可发生阻塞性黄疸。下肢踝部皮肤产生溃疡,不易愈合,常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患者。



检查
    1、血常规:红细胞计数下降,一般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多。
    3、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
    4、骨髓象。
    5、特殊试验:红细胞形态观察;红细胞脆性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自溶血试验;异丙醇试验及(或)热变性试验;血红蛋白电泳和抗硷血红蛋白试验。



治疗
    溶血性贫血是一类性质不同的疾病,其治疗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总的治疗原则如下:
    一、病因治疗:去除病因和诱因极为重要。如冷型抗体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注意防寒保暖;蚕豆病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和具氧化性质的药物,药物引起的溶血,应立即停药;感染引起的溶血,应予积极抗感染治疗;继发于其他疾病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
    如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每日强的松40-60mg,分次口服,或氢化考的松每日200-300mg,静滴,如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可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达那唑等。
    三、脾切除术:
    脾切除适应证: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有良好疗效;②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脾切除术;③地中海贫血伴脾功能亢进者可作脾切除术;④其他溶血性贫血,如丙酮酸激酶缺乏,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等,亦可考虑作脾切除术,但效果不肯定。
    四、输血:
    贫血明显时,输血是主要疗法之一。但在某些溶血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给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可发生溶血反应,给PNH病人输血也可诱发溶血,大量输血还可抑制骨髓自身的造血机能,所以应尽量少输血。有输血必要者,最好只输红细胞或用生理盐水洗涤三次后的红细胞。一般情况下,若能控制溶血,可借自身造血机能纠正贫血。
    五、其它:
    并发叶酸缺乏者,口服叶酸制剂,若长期血红蛋白尿而缺铁表现者应补铁。但对PNH病人补充铁剂时应谨慎,因铁剂可诱使PNH病人发生急性溶血。

0/300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2006-03-14 11:21:54
  •  溶血性贫血是红细胞寿命变短或大量破坏而产生的一组贫血,其病因含红细胞内在缺陷(如红细胞异常、酶缺乏、血红蛋异常)和红细胞外环境缺陷(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两者兼而有之。
    (1)临床表现
    1)急性溶血 起病急骤,寒战、高热、头痛、腰背痛以及腹部、四肢痛;有恶心,呕吐或腹;显著贫血与黄疸,尿呈酱油色或棕红色或深黄色;严重时发生心、肾功能不全、休克和昏迷。
    2)...

    查看全部>>

     溶血性贫血是红细胞寿命变短或大量破坏而产生的一组贫血,其病因含红细胞内在缺陷(如红细胞异常、酶缺乏、血红蛋异常)和红细胞外环境缺陷(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两者兼而有之。
    (1)临床表现
    1)急性溶血 起病急骤,寒战、高热、头痛、腰背痛以及腹部、四肢痛;有恶心,呕吐或腹;显著贫血与黄疸,尿呈酱油色或棕红色或深黄色;严重时发生心、肾功能不全、休克和昏迷。
    2)慢性溶血 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轻,肝脾肿大和胆结石;严重时可有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以及溶血危象(即急性溶血现象)。确定有无溶血性贫血和贫血的类型只能由实验室检查诊断。
    (2)治疗 包括:
    1)治本 寻找并消除病因。
    2)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主要适应于治疗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自体免疫性溶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可用泼尼松40毫克/天,分次口服,或用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无效时可加量或加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口服。泼尼松一般在1周内发挥作用,缓解后逐渐减量维持,维持量每天不应少于15-20毫克,一般连续应用8-12周后可逐渐停用。
    3)脾切除适应于: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②溶血严重或脾显著肿大的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③自体免疫性溶贫激素治疗无效,丙酮酸激酶缺乏等溶血性贫血。
    
    
    h*** | 2006-03-14 11:21:54 58 11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儿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