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内科
内分泌科

我老公有糖尿病,而且一直在吃降糖药,这时我们能要孩子吗??

我老公是遗传的糖尿病,又一直在吃药,我担心药物会对孩子有不良影响。
d*** | 2006-01-03 14:27:03

好评回答

2006-01-05 11:16:18
刺*** |2006-01-05 11:16:18 1024 570 评论
糖尿病有50%的遗传性,建议你去这个网站上去看看相关的医学报道,然后在自己决定要不要小孩,当然另外还有50%的可能是不会遗传,但是现在都只能要一个小孩了,我觉得你应该慎重一点,
网址是    
0/300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2006-01-06 17:57:58
  •      我有一个朋友的老婆是I型的。现在也要了一个孩子。其实糖尿病本身并不遗传,主要的遗传是易感性。这一点你可以问一下有关于遗传方面的专家。
    
     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均有遗传及环境因素参与。近年糖尿病患病率剧增主要是指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快速增加。体力活动减少及(或)能量摄入增多而致肥胖病(总体脂或局部体脂增多)。肥胖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以下重点叙述肥胖病。其他1型及2型糖尿病...

    查看全部>>

         我有一个朋友的老婆是I型的。现在也要了一个孩子。其实糖尿病本身并不遗传,主要的遗传是易感性。这一点你可以问一下有关于遗传方面的专家。
    
     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均有遗传及环境因素参与。近年糖尿病患病率剧增主要是指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快速增加。体力活动减少及(或)能量摄入增多而致肥胖病(总体脂或局部体脂增多)。肥胖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以下重点叙述肥胖病。其他1型及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见下表。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1型糖尿病
    	遗传易感性
    	自身免疫
    	病毒感染
    	牛乳喂养
    	药物及化学物
    2型糖尿病
    	遗传易感性
    	体力活动减少及(或)能量摄入增多
    	肥胖病(总体脂增多或腹内体脂相对或者绝对增多)
    	胎儿及新生儿期营养不良
    	中老年
    	吸烟、药物及应激(可能)
    6肥胖病
         肥胖病是指体内的脂肪总含量及(或)局部脂肪含量过多,其程度已达到危害健康及 (或)能量消耗量减少导致能量正平衡,过剩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积存于体内。这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每日能量仅1%的正平衡,在1年内就可积累10000kcal的热量,使体脂增加1kg以上。
        肥胖病的发病因素可分为遗传及环境两类因素,大多数肥胖病是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且相互作用引起的的复杂疾病。
    一、	体脂含量的测定及评估
       全身及局部体脂含量测定及评估方法很多。较精确的方法有双光子吸收、核磁共振或计算机断层影像诊断。适于流行病学调查或大样本研究的估测方法较多用的是由测量体重、身高、腰围、臀围所得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及腰臀围比值。近年尚用生物电阻测定(bioelectric impedance analysis,BIA),来估算身体脂肪组织含量百分比。
       简易测量及计算方法如下:
    (1)	BMI:直立、免冠、脱鞋并仅穿内衣情况下测体重及身高。BMI=体重kg/身高2。
    (2)	腰、臀围及其比值腰围(W)测定时需两足分开(距离25~30cm)并直立。测量部位在骨性胸廓最下缘与髂嵴最上缘的中点水平面。臀围(H)测定时则并足直立,测量部位在臀部最宽处。使用软皮尺,让皮尺贴着皮肤表面但不压迫软组织进行测量。腰臀比(WHR)=W(cm)/H(cm).
    二、肥胖病的危害性及与糖尿病的关系
    肥胖病的危害性在于其伴发的健康问题(表6-1)。肥胖病者发生常见的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高尿酸血症及其后果如冠心病的危险较无肥胖者至少增加2倍。这些代谢异常集结出现的情况—-代谢综合征的发病较非肥胖者增加3倍以上。2型糖尿病者多有全身及(或)腹部肥胖。
    明显增加(RR >3)     中度增加( RR=2~3)          轻度增加( RR=1~2)
    2型糖尿病             冠心病                        癌症(绝经后妇女中乳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
    胆囊病                高血压                         性激素异常
    血脂紊乱              骨关节炎(膝及髂)            多囊卵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              生育障碍
    呼吸困难                                            后背痛
    睡眠呼吸暂停                                        麻醉风险;增加胎儿缺陷
                  表6-1  肥胖伴发的健康问题(WHO1998)
    
    
    
    
    
    
    
    
    
    
    
    
    RR:相对危险度
    三、	肥胖病的诊断
    人类不同种群体脂含量差异很大,各种群的体脂含量对健康及寿命的影响亦有差别。因此,不同种群的超重/肥胖诊断标准亦有不同。
    1、	以BMI估测全身肥胖(总体脂增多)
    表6-2所列为WHO(1998)及WHO-WPR(2000)用BMI估测成人超重/肥胖分割点的建议。必须说明,此只是一个粗略的分割点,即使亚洲人不同种群间甚至中国人不同种群中BMI和健康及寿命的关系亦不会完全一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目前暂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建议的BMI24及28为超重及肥胖的诊断分割点(表6-3)。随着更多精细流行病学研究资料的积累以及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化,此分割点仍将变动。至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诊断一般按背景人群的BMI年龄分布曲线上,年龄的BMI85百分位点或以上及95百分位点或以上定为超重或肥胖。
    
    表6-2 成人中用体质指数估测超重/肥胖
    
    分类	BMI(kg/m2)	合并疾病
    发病危险性
    	WHO(1998)     WHO-WPR(2000)	
    体重过低     <18.5          <18.5           低,但有其他临床
    情况时则增加
    正常         18.5~24.9   18.5~22.9           一般
    超重         ≥25         ≥23             
    肥胖前期   25~29.9     23~24.9             增加
    肥胖Ⅰ期   30~34.9      25~29.9            中度
    肥胖Ⅱ期   35~39.9                          重度
    肥胖Ⅲ期   ≥40                             极重度
    
    
    
    
    
    表6-3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建议的超重和肥胖诊断分割点
    BMI(kg/m2)
    体重过低                   <18.5
    正常                       18.5~23.9
    超重                       24.0~27.9
    肥胖                       ≥28.0
    
    注:为了与国际数据可比,在进行BMI数据统计时,应计算并将BMI≥25及≥30的数据纳入
    
    2、以腰围或腰臀比(WHR)估测腹部或向心性肥胖(腰部体脂增多)
              今年多用腰围来诊断腹部肥胖,但是采用的分割点在种群间差异很大。WHR分割点种群间差异相对较小。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目前暂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建议的腰围男性85cm及女性80cm为向心性肥胖的诊断分割点(表6-4)
                   表6-4中国BMI及腰围与肥胖相关疾病相对危险度*的关系
    
    BMI(kg/m2)	腰围(cm)
    	男≤85    >85 
    女≥80    >80
    <18.5
    18.5~23.9                              增加
    24.0~27.9                    增加       高
    ≥28.0                         高       极高
     *相对危险度是指与BMI及腰围正常者相比,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度
    
     
    这里有不少资料。
    我专卖无糖食品、血糖仪
     
    一*** | 2006-01-06 17:57:58 1032 571 评论
    0/300
  • 2006-01-05 09:58:24
  • 你怎么知道你老公的糖尿病是遗传的呢,糖尿病是不遗传的,你们是可以要孩子的。
    8*** | 2006-01-05 09:58:24 999 576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内分泌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