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红楼问题集锦2

首页

红楼问题集锦2

11.贾琏为何称为“琏二爷”?
贾赦长子是贾琏,却为何被称为“琏二爷”呢?说法不一,但比较可信的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曹雪芹原构思中贾琏还有一位哥哥,但是后来越写越觉得没用,所以删掉了,但琏二爷这个名号却疏忽了,一直留了下来。还有一种是认为《红楼梦》中贾琏原就有一个哥哥,只是现存的八十回中并未出现。
贾琏的哥哥叫贾瑚。此点[清]吴克岐《犬窝谭红》中记载有一红楼梦残抄本上面记载。另周汝昌先生独立考证亦得此结果,详细考证过程请参阅周汝昌先生相关著作。

12.《红楼梦》的手抄本有多少种?
一共有十三种。分别为甲戌本、庚辰本、已卯本、戚序本、南图本、蒙府本、舒序本、杨藏本、梦觉本、郑藏本、列藏本、靖藏本和新近发现的北师大本。
其中,靖藏本已遗失。 亦有观点认为靖藏本系伪造。

13.曹雪芹原稿中史湘云的结局问题
前面我们说过,因为八十回后的原稿丧失,致使许多人物的结局不能确定。其中史湘云的结局无疑是争议最强的。
根据曹雪芹的判词和判诗。我们能感觉到史湘云最后夫死早寡的命运,这也成为历来公认的结果。《红楼》第三十一回有脂批【庚辰: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于是红学界认为金麒麟犹如蒋玉涵的汗巾,史湘云会和卫若兰结合,最后根据判词“云散高唐,水涸湘江”,那么猜测卫若兰也许早死,但是我们仍然无法找到卫若兰与史湘云有姻缘的直接证据。而蒋玉涵与袭人却不同。【甲戌回后批: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按:一个袭人脂砚专门点出,身处十二正钗的史湘云却一字不肯多漏,似说不通。
但一直有反对意见存在,清朝时有许多文人的笔记中,都不约而同的记载了一种红楼梦的抄本,这种抄本一共一百一十回,和脂砚斋批语中所说的回数相当吻合。书中虽细小情节各不相同,但有些情节却是一模一样,都提到了宝钗早死、宝湘白头。然而这种抄本在乾隆后就再无人提及,有人认为是曹雪芹的原稿,有人认为是一种续书,至今仍是悬案。这种版本也就是常提到的“旧时真本”。
上世纪,周汝昌先生又再一次提出宝湘重会,遭来无数指责,而其中属对判词蔑视最为有力,大家都看到判词中“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于是认为周汝昌的观点不正确。可惜,至今持反对意见者对三十一回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理解也不统一。本站斑竹windg曾试图重新解释[乐中悲],获得成功,解释了宝湘可以重会,文章发表在《红楼》杂志上2002年第4期,本站红楼疑点与争鸣区获得作者独家刊登权,各位可以去看。
据此,根据我们所了解的情况。对于史湘云的结局最为有影响力的有两种说法。第一、嫁给卫若兰[或是另一人不一定是卫若兰],后若兰早死,守寡;第二、嫁给贾宝玉,白首[最先是史家先抄家后下落不明,宝玉多有磨难后在困苦中重会]。当然此时的宝玉早已与以前的宝玉不一样,这里面牵扯到佚稿中甄宝玉的相关情节。

14.忠靖侯史鼎是什么人?史鼎和史鼐关系是什么?与史湘云的关系?
第十三回出现的是忠靖侯史“鼎”(ding),第四十九回出现的是保龄侯史“鼐”(nai)(见庚辰本),史“鼎”和史“鼐”本是两个人。 
史“鼐”是史湘云的叔叔(湘云“襁褓中,父母叹双亡”,只有跟着叔父史鼐,第四十九回史鼐到外省上任,老太太留下了湘云),封“保龄侯”。第四回护官符“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有注“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可见曹雪芹心中史湘云的叔叔从来就是“保龄侯”而不是什么“忠靖侯”。 
蒙府戚序本的抄写者可能看过第十三回、脑子里有“史鼎”与史湘云有关的印象(第十三回忠靖侯史鼎夫人来时有批语说是“伏史湘云”),所以在第四十九回就把保龄侯史“鼐”改成了保龄侯史“鼎”。“鼐”和“鼎”看起来很象,抄错也有可能。

15.紫鹃和鹦哥
黛玉进府时,贾母曾将丫头鹦哥给了黛玉使唤,可后回中再未见其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鹦哥应该就是后来的紫鹃。甲戌本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院 贾宝玉大醉绛芸轩〉有脂评提及:
“……雪雁道:“紫鹃([脂评朱旁]鹦哥改名也。)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

16.秦可卿之死 
第五回判诗的画中,预示着秦可卿死于上吊,但是小说中又说秦氏死于病症。至于孰对孰错,经常有朋友问及。其实两种说法并不矛盾,秦可卿的死在原稿中是上吊自杀,因为她和贾珍[也就是他老公公]通奸,事情败露。所以上吊自杀,而后来因为某种原因,曹雪芹采纳了畸笏的意见删除了这个情节。现存甲戌本保留了这样一条回后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至于出于什么目的,现在并不知道。所以说秦可卿之死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还是符合曹雪芹的意思的。推荐看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以及刘心武的《红楼三钗之谜》做更多地了解。

17.“红学”是什么?“红学”是怎么来的?
“红学”指的是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红学”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说:“光绪初,京朝上大夫尤喜读之,自相矜为‘红学”’。“红学”一词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在民国初年,松江县有个叫朱子美的文人,不攻《四书》《五经》,喜读小说。自言“平生所见说部有八百余种,而尤以《红楼梦》最为笃嗜”。一天有个朋友来看朱子美,进门见他正埋头读书,便笑着问:“先生现治何经?”他答道:“吾之经学,系少一横三曲者。”朋友不解,他说:“无他,吾所专攻者,盖‘红学’也。”原来“经”的繁体字写作“?”,“?”去掉一横三曲正是个“红”字,这个小故事流传开来,不久“红学”一词就约成定俗,成为研究《红楼梦》这门学问的名称。
光绪年间,北京士大夫阶层就以研究《红楼梦》为“红学”。民国初年,“红学”已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如蔡元培、王梦阮等学者开始对《红楼梦》进行系统的研究。五四以后,胡适、俞平伯等用现代的考证方法来研究《红楼梦》,把红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人们把五四以前的红学称着“旧红学派”,而把胡适、俞平伯所倡导的红学叫做“新红学派”。

18.李宫裁是谁? 
李宫裁就是李纨,珠大嫂子也是她。贾珠[贾政夫妇大儿子,早死]之妻、贾兰之母。

19.林黛玉的眼睛 
第三回林黛玉的外貌描写历来被人称颂,但最关键的两句却各脂本均不相同,甲戌本又被涂抹。而现在通行的“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则让人大倒胃口,因为后半句粗俗至极,而且完全不符合林黛玉的人物性格。
周汝昌早年曾细检甲戌原本,认为不是“含情目”而是“含露目”,红学界不屑。上世纪八十年代,周汝昌到苏联察看列藏本,列藏本作“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字迹清晰,语言优美,当是曹雪芹原稿。但红学界某些人犯有严重的“文人相轻”的毛病,至今仍不承认,可列藏本所云确应该为目前发现的最好的描写。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