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儿科

小儿腹泻


      		
8*** | 2005-09-27 14:08:19

好评回答

2005-09-28 15:23:06
j*** |2005-09-28 15:23:06 46 2 评论
小儿脏腑娇嫩,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临床上各种原因均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引起腹泻。轻者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软,重者则泻下无度,伴脱水、酸中毒,甚至危及小儿生命。所以一旦发生腹泻,家长要及时就诊,彻底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食疗,疗效会更好。 
1伤食泻 多由饮食不节引起。临床表现为泻下酸腐,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肚腹胀痛,恶心呕吐,舌苔厚腻。治宜消食导滞。

(1)山楂萝卜饮:生山...

查看全部>>

小儿脏腑娇嫩,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临床上各种原因均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引起腹泻。轻者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软,重者则泻下无度,伴脱水、酸中毒,甚至危及小儿生命。所以一旦发生腹泻,家长要及时就诊,彻底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食疗,疗效会更好。 
1伤食泻 多由饮食不节引起。临床表现为泻下酸腐,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肚腹胀痛,恶心呕吐,舌苔厚腻。治宜消食导滞。

(1)山楂萝卜饮:生山楂15~30克,白萝卜250克,切碎煮汁,频服。
(2)内金粉、鸡内金2个,烧灰,米酒调服。
(3)麦芽、神曲各15克,莱菔子6克,水煎频服。
(4)苹果1个,微火上烤熟或隔水蒸熟,大孩子食果,婴儿可挤果汁饮服。
(5)家庭常备中成药:小儿消食片、小儿化积口服液、多酶片、食母生等。

2湿热泻 夏秋季节多见,特点是大便稀薄有黏液,或呈蛋花样便,常伴有腹痛、腹胀、发热、口渴、小便黄少、肛周发红等。治宜清热利湿。

(1)马齿苋粥:鲜马齿苋250克(或干品60克),洗净,切碎,水煎10~20分钟,去渣,加入适量大米,煮成粥,频服。
(2)茶叶10~15克,开水沏饮;或水煎加红糖30克,煎至发黑分服;或茶叶适量,食盐少许,水煎分服。
(3)乌梅10克,煎汤代茶饮。
(4)生葛根汁、藕汁各等份,调服。
(5)胡萝卜250克,捣碎,水煮开10分钟后,过滤取汁,再加水至500毫升,加糖适量,煮频饮。
(6)绿茶蜜饮:绿茶5克放入水中,加沸水冲泡,盖盖浸5分钟,调入蜂蜜适量,趁热顿服,每日3~4次,可治疗菌痢。
(7)家庭常备中成药:黄连素等。

3寒泻 多由饮食过凉或腹部着凉引起。表现为大便清稀,日久难愈,夹有不消化物,臭气不甚,肠鸣隐痛,手足发凉。治宜温中祛寒止泻。

(1)锅巴炭:饭锅巴50克炒成炭,研细末,每次3~6克,日2次。
(2)柿饼2个,放米饭上蒸熟,分两次食用。
(3)姜糖饮:生姜5片,红糖50克,清水适量,煮沸即可,趁热饮用。
(4)糯米固肠粥:炒糯米30克,淮山药15克,共煮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许。加糖或盐食用。
(5)绿豆、胡椒各等量研末,每次服3~6克,日3次,开水送服。
(6)外治法:胡椒粉少许放于膏药上贴脐部,或大蒜头捣烂,贴足心或脐部。
(7)家庭常备中成药:藿香正气液、苍苓止泻口服液等。

4脾虚泻 多见于久泻之后。特点为便稀,多饭后即泻,不臭,有不消化物,时轻时重,伴面黄体弱、睡时露睛等症。治宜健脾止泻。

(1)山药羹:炒山药研粉,每次10~15克,开水调糊,沸水冲服,每日服2次。
(2)山药蛋黄粥:生山药(干)30克研细粉,温水调成稀糊状,煮沸,加熟鸡蛋黄2个,调匀,每日空腹食2~3次。
(3)焦米汤:大米适量,洗净,晒半干,炒至焦黄,100毫升水中加焦米6~10克,文火煮1小时,加食盐少许,饮汤。
(4)高粱米第二遍糠30克,放入锅内炒成焦黄色,有香味,除去上面多余的粗壳,每次3克,水冲服,每日服3次。
(5)酸石榴皮适量水煎,加红糖,频服。
(6)无花果5~7个,水煎服。
(7)家庭常备中成药:参苓白术口服液。平胃散、婴儿散等。

  此外,家庭常备药物中,还应包括米雅、斯蜜达等胃肠黏膜保护剂。 

0/300

其他答案(共3个回答)

    2005-09-28 10:57:23
  • 可能是脾虚,给服一点参苓白术散,既不伤身体又可止泻。
    l*** | 2005-09-28 10:57:23 19 12 评论
    0/300
  • 2005-09-27 15:25:33
  •     小儿腹泻,最易耗伤气液,重症者可引起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之危重证候;迁延日久不愈,常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疳积等慢性疾患。治疗原则以调理脾胃为主,佐以利湿。非处方中成药选用应按以下几型辨治:
        1.若见腹胀腹痛、泻前哭闹、泻后痛减、泻下酸臭、状如败卵、矢气、口臭纳呆、呕吐、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者,此为食滞内伤,治宜消食化积,和中止泻。可选用加味保和丸每次2~3克...

    查看全部>>

        小儿腹泻,最易耗伤气液,重症者可引起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之危重证候;迁延日久不愈,常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疳积等慢性疾患。治疗原则以调理脾胃为主,佐以利湿。非处方中成药选用应按以下几型辨治:
        1.若见腹胀腹痛、泻前哭闹、泻后痛减、泻下酸臭、状如败卵、矢气、口臭纳呆、呕吐、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者,此为食滞内伤,治宜消食化积,和中止泻。可选用加味保和丸每次2~3克,每日2~3次;也可选用小儿消食片每次2片?0.3克/片,每日3次。
        2.若见泄泻清稀、多夹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发热、鼻塞、流清涕、轻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者,此为寒湿泄泻,治宜疏风散寒,化湿祛邪。可选用藿香正气水,每次3~5毫升,每日两次。剂型还有丸、颗粒、片、胶囊等可供选用。
        3.若见大便如水样、内夹不消化食物、色绿或黄、或有少许黏液、腹部时感疼痛、肛门灼热发红、或伴恶心呕吐、口渴、尿少黄、舌红苔黄腻、指纹紫者,此为湿热泄泻,治宜清热利湿。可选用葛根芩连片,每次1~2片,每日2~3次。其它剂型有微丸、口服液、胶囊、冲剂等可供选用;亦可选用香连片或黄连素片等治疗。
        4.若患儿时泻时止或久泻不愈、常于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水谷不化、带有白色奶块或食物残渣、面色苍白或萎黄、睡时露睛、神倦、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者,此为脾虚泄泻,治宜健脾止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每次2~3克,每日2~3次。其它剂型有片、冲剂、口服液等可供选用;亦可选用人参健脾丸治之。
        5.若见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寐后露睛、舌淡苔薄白、脉微细者,为脾肾阳虚泄泻,治宜温中散寒,健脾止泻。可选用附子理中丸,每次3克,每日3次。其它剂型有片、合剂可供选用。
    
    摘自:家庭医生报
    w*** | 2005-09-27 15:25:33 45 5 评论
    0/300
  • 2005-09-27 14:43:17
  • 说是无花果可以治腹泻.在饮食方面注意点.烧熟的苹果泥可以吃一点.如果重可以考虑服中药调理.我认为现在不要再吃西药了.不过要多喂水.
    勇*** | 2005-09-27 14:43:17 32 8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