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当今哲学界谁最权威?

首页

当今哲学界谁最权威?

我想知道当今哲学界的权威人士有哪些?
他们都出了些什么书?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5-09-23 18:27:23
  • 哲学本身并不是高度统一的学科,很多哲学彼此是互相对立和敌视的,所以没有权威~就像地球哪里来的皇帝那样~

    张***

    2005-09-23 18:27:23

  • 2005-09-14 17:38:40
  • 上面的观点我不同意,没有权威,名著从哪来?总有一些学者是某一学问领域的集大成者,得到大家认可的,这不就是权威吗?
    现在的话,我所知道的是理察德,罗帝《哲学与自然之镜》《后哲学文化》,
    哈贝马斯《社会交往理论》,等等
    至于上面万俊人先生的文章,我不同意。我反对“公共理性”的概念,好象普遍真理的追求就是一帮人在闹烘烘的菜市场里讨论出来的,把理性真理归于一种“重叠共识”,说到地是实用主义的半吊子哲学观,这种妥协是软弱无能的表现,我严格坚持形上学的“真理”与“意志”的区分,一种先验式的规范构建必不可少。这点上我彻底反动。

    一***

    2005-09-14 17:38:40

  • 2005-09-12 23:17:58
  • 哲学本身

    t***

    2005-09-12 23:17:58

  • 2005-09-12 11:13:41
  • 后现代时期是多元化时期,也是反权威崇拜时期,也是智慧集体化(信息化)时期。事实上已无所谓权威的存在了。

    若***

    2005-09-12 11:13:41

  • 2005-09-10 15:18:59
  •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万俊人    
     
    公共哲学的空间 
     
      一
      如果人们仍然认定"哲学"乃"爱智"之谓的原始本义,那么"公共哲学"(publicphilosophy)的概念就应当首先限定在人类对公共生活智慧的追求范围内。
      形成公共的生活世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大标志,其形成运作与人类语言的公共运用具有同等的人类文明意义。李普曼将公共哲学与人类社会文明联系起来考察的哲学立场是正确的①。事实上,公共哲学本身的存在理由和可能性应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如何确定其理论限度、言说或表达方式、以及建立一种公共哲学解释的方法。
         确定公共哲学的理论限度也就是确立其基本主题和理论空间,亦即公共哲学可以说些什么。惟有先弄清它可以说些什么,才好进一步讨论如何说(表达方式)和怎样才能说得清晰完整、正当有理(理论论证)。把公共哲学说成是人们对社会生活或公共生活之智慧追求,隐含着一种工艺化和技术化的意图,即把公共哲学理解为给人提示某种在世生存技巧的学问或技术。
      这会产生非知识化的危险,而非知识化本身又隐含着公共理解的不可能性,这恰恰构成了对解释公共生活或社会生活之可能性本身的否定。所以公共哲学的第一困难是如何确立自己的言论主题和范围。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不能把公共哲学看作是囊括一切社会问题和社会层面或方面的解释系统,即使在相对于私人或个人哲学(这是标示公共哲学最起码界限的方式)的意义上也不能这样理解。
      公共哲学应有其特有的主题范围和层次。我个人较倾向于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等当代理性主义社会哲学家们的立场,这一立场将公共哲学的主题确定在(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及其运用的范围。不同的是,罗尔斯对公共理性有着较为严格的政治哲学限制,而哈贝马斯则更钟情于一种系统化的普遍理性主义社会哲学。
      由是,两者对公共哲学的理论层次便出现了不尽相同的定位;以严格的政治哲学维度来框视,所谓"公共理性"便是一组通过文化多元论前提下合乎理性的"重叠共识"所达成的基本政治原则。如宪政的合法性原则、政治中立性原则和社会基本政治结构的理念(如"自由"、"平等"和"正义")等等。
      按照普遍理性主义的进路,所谓"公共理性"就必须通过更为复杂的社会观念和实践的批判来寻求,结果,多元文化和多种理性("reasons",理由)之间的对话、以及形成这种对话所必需的语言、语境和言述之语用学与语言学条件,就不言而喻地成为了公共哲学的基本课题。
      更重要的一点是,虽然这两种思路都力图摆脱传统形上学的思维框架,以便使公共哲学问题的讨论免除因各种先验主义或本质主义的前提预设所造成的不可证明性,但严格的政治哲学限定,实质上把公共哲学的讨论锁定在一种低度理性化的层次,这就是罗尔斯所提出的"最低限度的最大可能性规则"。
      而系统化普遍理性主义的立场则仍然保持着对公共哲学的某种相对高度的理性化诉求,哈贝马斯对公共交谈所需"理想语言"的语用学探究明显地标示出这一哲学意向。   社会批判理论与严格政治哲学在有关公共哲学的主题范围与理论层次等问题上的差异并不带有根本性意义(哈贝马斯将之称为"家族内部的分歧"),它们对传统社会政治哲学的重构才是根本性的。
      在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传统首先发轫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国家"理论,随后在罗马帝国时期的斯多亚派之"世界主义"和"普遍理性主义"的"自然法"理论中得到充分的扩展,这一时期所形成并在文艺复兴中期得到发展的"律法主义"政治哲学和法学(从西塞罗、查士丁尼到马基雅维里)是这一理论的经典成果,它实际上已经成为近现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或社会政治哲学的理论滥觞。
      尽管17世纪以降(从霍布斯、洛克到康德、黑格尔,再到功利主义学派)的社会政治哲学在其实质性理论构成上多有突破,如,对民主、民权、政体等基本观念的理解;对社会阶层或阶级结构的分辨;对自由、平等和宽容或博爱等基本价值理念的解释;等等;但在有关社会政治哲学的主题界限及其哲学论式方面,却呈现出某种不变理路的连贯性特征:即以传统的大一统式的哲学方式来思考公共哲学问题。
      由于20世纪以前的哲学还不曾卸脱"科学之母"(即"科学的科学")的皇冠,且对于人类社会事务的所有哲学解释都无法避免形形色色的"普遍人性"或"普遍理性"之前提预设,因此,几乎所有"前现代"的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不仅都带有先验本质主义的形上色彩(用李普曼的话说,就是混淆了"生存领域"与"本质领域"的界限),而且其主题本身也随着古典哲学论题的泛化而扩大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主题泛化和前提预制的形上品性,也是包括中国传统哲学在内的几乎所有东方传统哲学共有的。其基本特点是,一切关于社会政治课题的哲学探究都或明或暗地服从于某种社会伦理的价值预设,所谓"政治道德化"或"道德政治化"的判断即由此而来。这一理论特点极大地限制了传统社会政治哲学对公与私、群与己、内与外、政与德等重要问题的分辨力,在实际操作层面更是顾此失彼,难以保证公共哲学自身应有的公正合法的解释能力。
         对照这一历史背景,当代社会批判理论和政治哲学的优越性显而易见。首先,对道德形上学的回避不仅明确了公共哲学的理论视界,使其获得了确定无疑的理论定位,而且使实质性层面的公共哲学解释和制度实践有了可能。其次,不管是以何种方式来寻绎公共理性,对公共理性的主题确认终究可以突显公共哲学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和公共生活智慧的普世特征,从而使其获得独立自律的理论品格。
      再次,这一理论取向可以满足现代人类理解其日趋社会化、分层化生活的知识需求。这一点或可成为对现代知识社会学的一种哲学支持。复次,它在对现代诸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际会通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给这一趋势展示了新的可能性。最后,在哲学逐渐丧失其传统知识权威的现代语境中,为哲学开辟了新的解释课题和话语语汇。
         二   将公共理性作为公共哲学的主题,并藉此将公共哲学从传统的哲学形而上学高度撤退到公共生活的经验层面,势必产生两个相关的问题:(1)脱出原有理论的哲学语境,意味着公共哲学必须改变传统的社会政治哲学话语,在新的语境中生产自己可以言述的公共哲学话语;(2)主题的变换要求哲学论式的改变,具体地说,如何论证公共理性的普遍正当性并使公共理性的运用保持其合法效应,将是现代公共哲学的主要任务。
         先谈第一个问题。   维特根斯坦等现代分析哲学家曾经用严格的或科学的知识论(按:依据当代西方著名分析哲学家希拉里·帕特南[一译"普特南"]的见解,人类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科学的"与"非科学的")标准辨别了"公共语言"与"私人语言",这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在辨析"意见"与"观念"时就已经察觉但未能充分辨证的一个重大哲学课题。
      从一般知识论意义上讲,"公共语言"与"私人语言"的根本分别,在于前者可普遍化而后者却不可普遍化。因此,惟有"公共语言"才能进入公共话语的交流,成为人们对话沟通的可普遍化语言。   问题是,如何判别公共生活领域里的语言的公共性质与私人性质?在严格知识论的范畴内,我们可以凭借科学证实和逻辑证明两把尺子来完成这一工作,但在公共生活领域却不尽然。
      现代分析哲学在指出"科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类型差别时,实际已经提醒了我们,科学的语言与生活的语言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而且"非科学的知识"(关于价值的知识)也具有普遍的真理意义--如果满足一定的语用学条件的话。譬如说,"说谎不好"一类的规范性语言,在正常语境中就具有客观普遍性意义。
      由此可见,在公共生活领域里,语言的公共性取决于其语用学意义上的普遍客观性。在这一点上,哈贝马斯关于沟通对话之"理想语言"的语用学探讨是有意义的。   公共哲学的言述应当且必须限制在公共语言的范围。这需要建立公共语言及其使用的语用标准,需要建立公共的话语语境,需要展开公共话语或对话的公共论坛。
      所以在现代社会政治哲学中,思想和言论自由往往不仅具有民主与人权的价值意义,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公共普遍化的话语要求。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个人权利和社会民主的价值原则表达,也是公共哲学所诉诸的一种平等对话的公共话语形式。公共话语所能谈论的只能是那些可以进入公共生活领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尤其是有关社会基本结构(包括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观念形态或系统等)、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话题。
      当然,它也会涉及到个人德性、私人行为和个人信仰等非公共的因素,但只有当这些非公共的因素与社会公共事务产生某种相关性时,才会进入公共话语的言谈范围。比如说,只有当个人德性问题已经扩展为公民美德问题时,它才会成为公共话语的主题,因之成为公共哲学的探究课题。
      传统的社会政治哲学基本上没有或未能够作出这种必要的区分,因而许多概念假设、哲学的原则、命题和判断都落入了一种不可言说、不可证明的暧昧性语言黑洞。不用说柏拉图以先验的人性类型图式来论证社会等级结构的不可证实性,即使像康德这样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也因为无法彻底免于道德形上学的本体论诱惑而最终未能走出罗尔斯所谓之的"道德建构主义"②。
         三   公共哲学的话语转换取决于公共哲学本身的主题限定和理论层次的下移,但这种限定和下移--即从统合式的形上学到限制性的公共生活的实际经验层次的变换--并不意味着公共哲学将放弃其普遍性的理论吁求,在可普遍化的理论方向上,现代公共哲学与传统的社会政治哲学并无根本不同,差别只在于普遍性的寻求方式。
      前面说过,现代公共哲学的基本主题是公共理性。公共理性也是一种普遍理性。表面看来,这一点与传统社会政治哲学中的"普遍人性"和"普遍理性"并无二致,实际上两者的求证方式却有根本差别。   我曾经谈到过,寻求普遍性的哲学方式至少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方式。
      前者为传统哲学的共同理路,后者是我们需要开辟的现代公共哲学理路。所谓自上而下,只是我的一种形象说法,它是指那种预先设定某种形式的先验性哲学前提,如人性(善恶)理论,天赋人权观念,等等;然后以此作为确定无疑的出发点,演绎推导出一系列的普遍原则、规范和命题。
      这种哲学论式往往具有超验的理想的特点,其普遍性的哲学追求主要是靠前提预制或基本理念假设来驱动和支持的,而依靠传统社会单一统合性社会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支撑,不单可以实现其普遍化的哲学目标,而且能够赢得宰制性权威的垄断地位。   可是,在人类社会文明业已进入文化多元化之际,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无法凭借某种非哲学的强制性力量而实现其普遍化意图。
      同样,任何超越科学逻辑和经验事实的哲学假设本身都不能保证哲学自身的普遍性,现代公共哲学尤其如此。因此,我们把公共理性而不是某种形式的先验理性或"普遍理性"的达成看作是现代公共哲学的基本任务,公共哲学的理论论式也因此转换为公共理性的论证方式,公共理性是一种普遍的或可普遍化的理性,但它的普遍性品格不是诉诸任何先验的哲学预设或非哲学权威力量而获得的,相反,它是基于最基本的公共生活事实和公共文化背景,以低限度普遍化论证方式求得的。
      这就是我所谓的自下而上的哲学论式。   采取这种自下而上的低限度论式,并不是某种学理上的策略性选择,毋宁说它是建立现代公共哲学惟一可能的路径。现代哲学家们不管在理论立场和方法上存在多少歧见,有一点几乎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可现代文化多元论这一基本社会事实。
      罗尔斯还特别提醒人们,文化多元或"理性多元论"将是现代民主社会里一个长期存在的基本事实。(见其新著:《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在刊之中)因此,正视文化多元的社会事实,同时也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对某种单一化的普遍理性的追求,意味着公共哲学只能建立在公共理性的基础上。
      公共理性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普遍的理性,不是依靠某种形式的理想假设或外在权威,而是并且只能是通过公共对话,在相互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享性的理解。用罗尔斯的话说,公共理性无外乎一种"重叠共识"。显然,建立公共理性的基础只能是经验的、现实的,其可能的理论限度也只能是基本的、起码的、自下而上的。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想强调指出,除了现代社会的生活经验基础之外,公共哲学尤其需要现代诸种社会科学,特别是现代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资源滋养与知识支援,一旦公共哲学进入公共生活的制度化操作层面,这种需要就更加强烈。    。
      

    我***

    2005-09-10 15:18:59

  • 2005-09-10 02:03:23
  • 怎么可能有权威之说呀???
    哲学是一种思维方法,而这种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虚无的,不可捉摸的。也就是说,一种思维方法的好坏根本就无从考证,何来权威?

    小***

    2005-09-10 02:03:2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