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心经的全文是什么?

首页

心经的全文是什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全文是什么?有没有网站可以查到?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9-01 09:36:2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延清无上师如是说 
    前言 
    佛经释意,无论四众是怎样的解释,都无法讲出佛的原意。因为,他们的修行还没有达到佛祖的境界。故,无论是多么德高望重、多么具有权威性的大德、高僧,在讲解佛经时都是从自身的认知、体悟的角度去讲解的。
      但是大德高僧们所讲解出来的佛经都能导人向善、都能净化人类的心灵。都具有无量功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菩萨留给世人的唯一真经。也是一部能解除人类一切苦厄的伟大佛法。修行读懂此真经,小则达自我解脱,成罗汉果位;大则可普渡四众离苦得乐,成菩萨果位。
      德威庞大无边!但此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世上甚少有人能读懂其意。因此虽早晚勤加念诵,但无甚收益。殊为可怜也。为了广积功德,渡化有缘。笔者在修行的定境中写出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延清无上师如是说》一文。从修行体悟和普渡四众的角度去述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意境。
      因为在修行的定境中,用心去"写"出了此文。它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都是在修炼态下完成的。这可不是常态思维下写出来的文章!所以与个别大德、高僧以文字表面的意思解释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所不同。当然,笔者的修行还远不及佛菩萨的境界,故此文,理所当然地无法说出佛菩萨之本意。
      且错漏之处也在所难免。所以此文不能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而是称之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延清无上师如是说》,较为恰当一些。 不管怎么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延清无上师如是说》,毕竟是笔者长期修行证悟的体认。希望有缘四众阅后有所启悟而起到放下邪见,勤修定慧,淡薄名利,净化心灵,行善积德,造福人类的作用。
      如是,则大幸也! 最后,恳请同修大德和高僧们斧正为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延清无上师如是说 般若:智慧也。波罗:度到悟者彼岸也。蜜:和也。多:森罗万象也。蜜多:极也。心:法也。经:径也,道路也。 题意:凭森罗万象的智慧度到悟者彼岸的径路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静寂也。 自在:喜悦也。 菩萨:大道众生也。 行:修行也。 深:透彻也,彻骨彻髓处也。 时:正见之时也。 照见:寂照正见也。 五蕴:色、受、想、行、识也。
       皆:全部,所有的也。 空:虚体也,无形也。 度:渡也。 一切:全部也,所有也。 苦厄:疾患灾厄也。 段意:静寂而喜悦的大道众生修行透彻正见时,在寂照正见之中,会体悟到色、受、想、行、识皆在空虚相中,所有疾患灾厄均无踪影。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又名:舍利弗,即鸳子是也。为佛陀释迦牟尼的十大著名弟子之一。舍,离也。舍中之主也。四大五蕴,身如客店主人暂住。主人即离,屋舍倒坏,但利子还在。色:实体也。空:虚体也。段意:舍利子,只要汝五蕴皆空,即可六根清净,常行平等智,即现清净法身,回归自性天真佛地也。
      就能万法归一。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佛教一切经典也。空相,虚体也。不生,不能生也。不灭,不能灭也。不垢,不能垢也。不净,不能净也。不增,不能增也。不减,不能减也。段意:汝舍去旧习,勤修定慧,自会静寂虚照,这是一切法所追求的空相。
      此时,不能生,如果生了不是空相了。也不能灭,如果灭了也不是空相。所以,同样的道理,也不能垢,不能净,不能增,不能减。为什么?为的就是守住诸法所求的真境--空相。注:不生不灭,是讲理性;有生有灭,是讲事相。众生具足法身,虚空之体,亘古亘今,不曾生,不曾灭,不变不移,无去无来,无旧无新,不垢不净。
      湛然常寂,四大五蕴,从他虚生虚灭。于己法身,总无交涉,和纤尘不染,三界独尊,此是长劫虚空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段意:虚空之相,安色不受色,安声不受声,安受不受受,受想不受想,安行不受行,安识不受识也。六道四生,一切假名,都无所受,纤尘不染,清虚之理,毕竟无身,行如鸟道,坐若太虚是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界,十八界也,执有眼界,连累十八界也。段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根清净,观身无身,观法亦然,总归空寂,皆无所有,总无真实。静观四大,具无实义,为虚空之体也。长劫不坏之身(即虚空法身),湛然常寂,无修无证,那伽常在定。
      无有不定时,无散无乱,孤明独照。犹同秋月,圆陀陀光烁烁,普天匝地,照彻十方,山河大地,不能隔碍。灵光独耀,回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明,无明烦恼也。
      段意:人生来就会有无明烦恼,就会有老死。若要断除烦恼,解脱老死之苦,必须久坐太虚也。届时五蕴皆空,就会无明尽,老死之苦自会解脱无碍。 无苦集灭道。 段意:诸佛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不以小乘法济度众生,学无为大乘法,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观一切法,皆无所有,仅观四众,有身非体,无相乃真明,住之空寂,顿脱净尽,无迷无悟,无苦无药,无集无灭,无道无德,无慧无失也。
      本来无一物,明镜亦非台也。 无智亦无得。 段意:种种见,脱体无依也。觉悟了,就会知道宇宙人生原来就是这样,这不是觉悟者有着过人的聪明智慧,也不是迷茫的众生愚痴。因为众生本来就有此等佛性,只不过被种种欲念妄想摭盖住了。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菩提,道也,觉悟之义。萨,有情众生。 段意:修行到此,以入圆顿之位,人法俱空,住地妙觉,依此悟性,得大智慧,最尊最胜,天上天下,无有及其者也。悟此真空妙理,朗彻太虚,清净本然,如来与一切众,平等性空,于诸修行,实无有二,超过碍无碍之境也。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 究竟,事理之极也。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 段意:无来无去,无变无异,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于此总空无也。这是圆满之极则,形同涅??,超佛超祖,决定无疑,究竟圆觉,上天无穷,入地无极,山河石壁地水火风,于此来往,总无隔碍也。
      梦幻顿断,永免颠倒,本自无有,朗然顿空,实无我相,如圆觉性,本无菩提及涅??,亦无成佛及不成佛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揭谛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三世诸佛,即十方三世一切圣贤佛也。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正觉也。 段意:十方三世一切圣贤佛均依智慧之船将其渡到正觉的彼岸也。因此,聪明智慧是最高无上的。自度吧,快快自度吧,大家快快自度吧,并度大家吧!觉悟啊,觉悟吧,众生快快觉悟吧!!! 全文的意境是:观世音菩萨对佛陀的十大著名弟子之一--舍利弗讲授修行的体悟。
      ······ 当年观世音菩萨在毒蛇猛兽四时出没,荒无人烟的南海紫竹林修行。朝暮听到了汹涌澎湃的海浪波涛声和海水拍击海岸的声音,有时还听到了可怕的海啸之声。 刚开始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听到此种种声音觉得十分不自在(不自然),并且产生出很烦闷的感觉。
      后来,随着佛法修行的进展,获得了定力,他渐渐地适应了这种环境。观世音菩萨能够做到闹中取静地修行了。 通过不断的修行,观世音菩萨的佛法修为越来越好,定力越来越高。他随时随地均可看十方三世种种形色,听十方三世种种声音,进入高度入静包容一切,容忍一切的修炼的境界。
      此时,观世音菩萨的心境非常平静,真正是达到了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无欲、无念,智慧具开,佛性具显,参透四众苦厄之根本,觉悟出能除一切苦厄之佛法妙理。 观世音菩萨在修行中,随着佛性开显,他知道了四众一切苦厄皆因五蕴不空,酒色财气欲念过重。
      故,一切烦恼皆来于四众本身,而不是宇宙。因此四众要解除苦厄,除了依靠入静入定而产生的智慧外,并无它法。 观世音菩萨在修行中更悟出了,若要四众离苦得乐,烦恼尽断,就必须让四众时时刻刻地保持平心静气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摒弃私心欲念,重显智慧的光芒。
      四众才能像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尽情飞翔的鸟儿一样,生活在乐境之中(快乐的世界中)。 观世音菩萨知道,只要四众时刻心态平静,自可佛性显现。届时五蕴皆空,智慧尽现,自能尽除种种苦厄。但是要做到五蕴空并非易事。观世音菩萨在佛法修行的切身体悟中知道:要五蕴空,就要进行包容一切,容忍一切的刻苦修行。
      而且,坚定的决心、信心、恒心,是修行的不二法门。只有坚定的决心、毫不动摇的信心和钢铁般的恒心,才能使修行四众在色身未灭之际,就有智慧尽现,五蕴皆空的快乐体悟。其时真正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连受、想、行、识,也是在这种境界下产生的。
      此时的"受想行识"是在佛性开显下运作的,是真正智慧,是佛法的产生, 是参透宇宙真谛妙理的显现。是故,此心即法心,法心亦空相。一切均出自自然。没有何时生出此心,何时灭去此心的概念。当然不会理会此心态是邪恶还是善慈。此心态出来了,就出来了。这是无念之念,无心之心。
      在这样的状态下,受想行识皆显虚无。眼、耳、鼻、舌、身、意,好似也不做任何信息处理的运作。当然亦无色、声、香、味、触之感,就连自己是在修行的感觉也不存在。这是高度入静,高度入定的产生高智慧的境界。此时,心中不会生无明(指无名之火,无名之烦恼等),更不会想到生、老、病、苦、死等问题。
      心中无碍无挂,喜悦、智慧从心而生,自是远离颠倒梦想,亦无恐怖之心态。这就是般若定境,是三世诸佛无上修行园满正果心法。 观世音菩萨认为,四众如能依此智慧心法修行,消除一切苦厄自是真实不虚,并可开显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佛是智慧、感情、能力都达到了最园满境界的人;人是智慧、感情、能力都不能达到最园满境界的佛。
      也就是说:佛,是开显了佛性的人,人,是未开显佛性的佛。因此:人觉悟了便可成佛)。如不依此心法修行,则入傍门,不得正道也。是故,此心法是独一无二的无上智慧心法。因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传世,是为了普渡有缘。 延清无上师按一:伟大的佛祖要观世音菩萨到南海紫竹林去,在荒芜人烟,二十四小时都是海涛、海浪声的恶劣环境下修行,其目的就是要本来就具有很高慧根和悟性的观世音菩萨在枯燥无味而又百般嘈杂的环境下,心生烦恼之苦,而又要凭着自己的智慧把烦恼解除,从而培养观世音菩萨的定力,激发更高的智慧(大智慧),开显佛性,达到圆满正果的目的。
      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来看,观世音菩萨没有辜负佛祖对他的期望。他不但用自己至高无上的慧根解决了自己心中的烦恼,而且从中参透了四众一切苦厄的根本,悟出了能使四众离苦得乐的佛法。观世音菩萨的修行终于圆满成功了,这体现了佛法中“定能生慧”的重要性,同时也尽现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意境。
      所以,在修行的道上,常修定慧才获精进,广积功德方能园满。 延清无上师按二:般若--即是入静,入定而产生大智慧的意思。是一种境界。只要心态达到了这种境界,修行的人的坐、立、卧、走,皆可入定生慧。故,般若,不是指普通的智慧和有的人解释为体态静止和思维静止的意思。
      修行者千万不可曲解其意,否则永坠傍门也。 延清无上师按三:凡是有令四众进入五蕴皆空的状态的智慧者,其修行均是达到了菩萨果位。是成正果的标志。凡是自己达到五蕴空自在境界而不能使四众也能五蕴空者,其修行果位是罗汉果位。罗汉果位只可自我解脱而不能渡众。
       延清无上师按四:四众--指出家男女和在家男女,亦是代表全人类。人类的生、老、病、苦、死是无法避免的,该来的一定会来!但是如果能够做到五蕴皆空,我们就会坦然地去面对生活,就不会感到绝望。只要我们不绝望,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乐趣。感到生活充满乐趣的人,心里自然很少有烦恼。
      心无烦恼,则远离苦楚,肯定是生活在自然自在的快乐人生中。这时人们的生活就达到了自在罗汉的生活。所达到的果位是"罗汉果位"。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头脑,每时每刻都根据心态的好坏,而在不断分泌生产良药或毒药。心态好,思想愉悦,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大脑就会自然产生良药--脑内吗啡。
      而仪器测定大脑会显示出A波。心态不好,心术不正,精神过敏,患得患失,恼怒、忧愁、惊恐、怕病。。。。。。大脑就会分泌毒药--去甲肾上素。经科学分析此毒素,比眼镜王蛇之毒还高几倍。能做到五蕴皆空的修行者,随时随地均可排除杂念,进入高度入静、入定的状态,喜悦自是由心而生,当然能使身体不断地生产良药,人也会自然而然地健康、长寿。
      能五蕴空者,心境是很平静的。心平气静,情绪安定身心自会放松,从而使因大量工作、学习和应酬而弄得过份紧张的情绪得以平静,令平常时绷紧、僵化的神经、肌肉、脏腑、经络、血管等,得以放松和软化,使停滞在各部位的气血得以疏通,令人体机能养份均衡,让过度绷紧、僵化的部份得到放松休息而恢复正常。
      这是修行正法。能够使体内的奇难病症消失的科学原理。同时,时时保持身心放松,能使智慧高度发挥而思维敏捷、灵感大开,令人工作、学习、生活精力充沛,信心百倍,而能有效地实现理想,去创造成人生价值,也会有效地减轻各种生理、心理压力,解除精神困惑,焦虑烦燥等,避免了因精神恍惚造成的工作失误,火烛、车祸等诸多的意外灾害。
      因此,依《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开示去修行正法,能除苦解厄是有科学根据的,而不是愚昧和迷信。《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一门佛法,也是一门科学! 延清无上师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一门法,而不是一项术,她只是向四众开示了修行的策略,但并没有开示修行的实施细则。
      也就是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只是向四众指明了正法修行需要依靠智慧而解脱的大方向,而没有开示出详细的开发智慧的修行法门。因此,四众的修行,还需要凭各自的慧根和悟性以及受业师的修行证悟程度而决定修行的进展。如果四众在正法修行的道路上还有困惑,笔著,愿尽微薄功德力助有缘。
       。

    t***

    2005-09-01 09:36:25

其他答案

    2005-09-01 11:52:48
  • 楼上缺字两处,我认为用白话写较好。否则文言中不可加白话。此,是,也,等虚词要注意用法

    m***

    2005-09-01 11:52:48

  • 2005-09-01 11:12:02
  • 深奥!没有慧根

    刻***

    2005-09-01 11:12:02

  • 2005-09-01 10:53:42
  • 图片的经文当中在“是大明咒”之后,在“是无等等咒”之前缺少“是无上咒”四个字。
    阿弥陀佛。

    谦***

    2005-09-01 10:53:4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宗教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