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儿科

口吃能治疗吗


      		
s*** | 2005-08-27 12:32:07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2005-09-10 21:45:16
  • 一般人印象中的「口吃」,指的是说话结结巴巴,有口难言。根据美国口吃大师Van riper对「口吃」所下的定义,口吃是「无法自我控制」的说话流畅性失调,不管是重复的发出同一个字音,或是将字音拉长,当事人因此感到挫折或尴尬。
    每个人在儿童某时期均会发生言语不流畅的现象,如无特别因素影响,此现象会自然消失,故此时的言语不流畅乃自然现象,并不属于口吃患者之列。依据美国听语学会的调查,全美国学生大约0.7%...

    查看全部>>

    一般人印象中的「口吃」,指的是说话结结巴巴,有口难言。根据美国口吃大师Van riper对「口吃」所下的定义,口吃是「无法自我控制」的说话流畅性失调,不管是重复的发出同一个字音,或是将字音拉长,当事人因此感到挫折或尴尬。
    每个人在儿童某时期均会发生言语不流畅的现象,如无特别因素影响,此现象会自然消失,故此时的言语不流畅乃自然现象,并不属于口吃患者之列。依据美国听语学会的调查,全美国学生大约0.7%是口吃患者,占语言缺陷人口的第二位。此外,许多研究调查指出,口吃的发生率约占全人口的1%左右。口吃患者的男女比例约为二比一至十比一不等,可能系因男童在身体上、社会上、语言发展上皆稍慢于女童,处在不公平的竞争下,其挫折感-特别是语言方面-无疑的比女童为多,于是言语方面之不安全感、迟疑和抑制现象更多。此外,如双胞胎、脑伤、糖尿病等团体的口吃发生率均比普通团体为高。若家族中有口吃
    患者,则家人常因遗传或模仿,使口吃的发生率更高。
    口吃开始出现的年龄,最高峰约在5至7岁期间。虽然80%孩童的口吃问题,只持续一段时期便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但仍然有不少孩童的口吃却反而更加严重,乃至成了一辈子的遗憾。影响口吃行为发生的因素,除了与口吃患者本身的语言发展及能力相关之外,还包括了其它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心理特质、父母、社会适应、文化背景等因素,因此,大部分专家倾向认为口吃的发生是生理基因和环境因素互动的结果。
    口吃的起因是一个复杂及多层面的问题,是无法靠单一途径或学说就能解释清楚的口语障碍。专家们对口吃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大致有三个不同的派别,包括「个人心理和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方面的探讨、「神经生理」方面
    的研究和「语言心理学」。口吃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其特色为具有多变性,即口吃行为会随沟通环境的地点及时间而产生变化。要为口吃患者设计一个有效的治疗计划,往往必须依赖对个案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口吃患者在临床上须做的评估主要分作三部份:声波、生理和社会心理的评估,再根据检查及评估的结果,订定不同的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严重程度不同,通常可分原发性(儿童)口吃治疗及续发性(成人)口吃治疗。在儿童口吃治疗方面,得到父母与小孩的合作为首当其冲的要务。而治疗儿童口吃的方式有两大派:「间接治疗法」和「直接治疗法」。「间接治疗法」的主要原则是避免儿童对说话感到恐惧,其治疗重点在「对外在环境加以修正」一如父母尽量对小孩说话的「顺畅」行为加以强化而不要强加指正;同时建议父母说话速度应放慢以提供良好的说话模式。「直接治疗法」强调提高儿童对口吃问题的自我觉察能力,并配合增强本身说话顺畅的技巧。针对儿童的口吃,一般建议的是融合「间接-直接」的治疗
    法。在成人的口吃治疗方面,目前主要的三种方法包括:「口吃修正治疗法」、「说话速度控制疗法」及「说话流畅性塑成治疗法」;而较常用的治疗技巧则有「阴影法」、「遮蔽法」、「随意性口吃法」、「停顿法」、「节拍法」及「延迟听觉回馈法」等。
    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努力,80%的口吃问题已经得到良好的治疗预后。口吃的发生是口吃患者环境,及在适应环境时,口吃患者所表现的技巧和能力,互相影响下的产物;因此,口吃的治疗必须仰赖多方面的配合。由于口吃的语言评估和训练是复杂而多层面的,所以需要耳鼻喉科医师及语言治疗师的专业诊断和协助,才能有最佳的治疗效果。
    
    美国有一个很棒的网站: National Stuttering Association 
    网址:  
    
    地址: 5100E . La Palma Ave. , Suite 208 Anaheim Hills, CA92807
    
    NSA协会在全美各地长期推广矫正口吃工作,助人无数. 
    
    且NSA有丰富的矫正口吃信息,包括书籍 . 录像带. 月讯等五花八门
    
    
    ----------------------------------------------------------------------------------------------------------
    
    张金煌——把练习当三餐,克服口吃上台演讲
    
    
    口吃者要能面对众人演讲,必须经过非常漫长的练习。骑机车上班的途中,张金煌在安全帽的狭小空间中,不断不断、一字字慢慢地练习说话,连走在路上都念念有词……。
    
    
    采访‧撰文= 李佩芬 
    
    星期六午后,台北国父纪念馆停车场后的一方树荫下,3个年轻人对着空旷的草地,一字一字、配合着呼吸念着:「怕难,越做越难;不怕难,任何难关,都会打破……。」而站在他们旁边、被称呼为「张大哥」的中年人,则不时在旁边提醒:「下巴放下、嘴巴张大……。」
    他是张金煌。年近半百的他,平时是穿西装打领带的宝来投信稽核室协理,但每到星期六下午,他轻装跨上黑色光阳100,花半小时车程来到国父纪念馆,不收分文,只为了将自己克服口吃的方法,义务传授给其它同为口吃所苦的人。
    一般人很轻易的一句话,到了他们口中似乎变成千斤重,怎样都吐不出来,严重的甚至连问路、买车票这些日常生活琐事,都很难启齿,「因为很难克服讲话的恐惧感,愈避重就轻,情况就愈严重,」从国小二年级便自觉有口吃的张金煌说。
    口吃者由于害怕与人沟通,因此不论求职或交友路,往往都走得比别人坎坷。他就有好几次求职时「通过了笔试,但总是在面试那一关被刷下来,」回忆起那段屡遭挫折的求职时光,张金煌仍不胜唏嘘。
    也由于自身的痛苦经历,「我真的很不希望其它的口吃者也跟我一样,」去年底一时心血来潮,他在搜寻引擎上打下「口吃」二字,没想到跳出许多相关网站。在这些网站中,看到有人以药物改善,有人向医院的语言治疗师求助,但似乎都有瓶颈,因而促成他将自身矫正经验以行动分享给其它口吃者。
    
    等呒人,依然坚持
    每个礼拜跟着张金煌矫正口吃的人数不一定,有时3、4位有时7、8位,职业从20几岁的研究所学生,到在新竹科学园区工作的电子新贵都有,甚至还有人远从台南打电话来请教,现在张金煌每周两次打电话到台南给那位口吃者,分享他自己的发音与说话方式,「我下个月还准备到台南去验收他的成果呢,」张金煌说。
    然而,「恒心」从来就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义务分享矫正经验的他,有好几次等了一小时却「等呒人」。尽管如此,为克服口吃至今仍不中断练习的张金煌,凭着自己苦练的精神,依然持续每个星期六办下去,「或许有人不认同我的方式,可是我想若有缘,自然会相聚,」他低声说着。
    「你们来了这几次,觉得有进步吗?」张金煌热切地问着眼前3个年轻人。3人一时间似乎不知该怎么回答,空气顿时凝结。终于,一位来练习了5次,大伙称为小熊的年轻人,用张金煌教导的说话方式慢慢地吐出他的感觉:「我觉得前两次明显感到有进步,但后来感觉就不那么明显……」张金煌点着头,「对!练习的成果会起起伏伏,当年我在何老师那儿学了36次后,才逐渐好转,你们一定、一定要不停练习,」他这样苦口婆心地告诉这三位年轻人。
    28岁时瞒着家人,到中国青年服务社矫正口吃的张金煌,师承何西哲老师。曾担任台北国王大饭店总经理,本身也是口吃者的何西哲,早在民国58年就出版《口吃矫正法》一书,受教的学生有数千人之谱。目前已80高龄的他,不久前还邀张金煌与口吃毕业生分享矫正经验,张金煌上台演讲那天,何西哲仍不忘提醒他「讲话不要急、不要快。」
    
    避免复发,持续练习
    口吃者要能面对众人演讲,必须经过非常漫长的练习。现在,每天骑着机车上班的途中,就是张金煌的练习时光。在安全帽的狭小空间中,张金煌总是不断不断、一字字慢慢地念着「我姓张,名金煌,台北市人……」,连走在路上都不顾他人眼光,自称常「像神经病」般嘴巴念念有词的张金煌说,「不要怕丢脸,其实没有多少人会注意自己的,」他自己如此,也如此鼓励眼前的3位年轻人。
    为什么他能每日坚持,不间断地练习?「即使经过矫正,若不持续练习,口吃仍有可能复发,」曾历经复发之苦的张金煌说,学成后曾有一年时间疏于练习,没想到在两三个礼拜内,就退步成以前的习惯,甚至口吃得更严重,那时张金煌才惊觉,老师千叮万嘱「要持续练习」真的有必要。为了口吃再度复发,直到今天,每日的呼吸与发音练习,仍是张金煌的必做功课。
    「怕难,越做越难,不怕难,任何难关,都会打破……,」很短的文章,张金煌也都拆成短句,一字一句练习,他腼腆地笑着说,「我现在把口吃当成朋友,也一直在寻找使口吃不再复发的方法,」虽然目前一直都没找到,但可确定的是,不论走在何处,为了克服口吃,他会一直练习下去。
    《数位时代双周》第42期 
    
    
    路*** | 2005-09-10 21:45:16 67 11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儿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