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精神心理科

我总是失眠,该怎么办呢?

我每天上班也不是很忙,晚上自己办了一个英语补习班,上课也不是太类呀,只是每天三点一线的有些程序化,最近这两个月总是晚上睡不着,越想越睡不着,真是烦透了,眼袋都出来了,我吃了什么养血安神片,什么脑心舒口服液,都不怎么管用,到底该怎么办,有必要去看看心理医生吗?
且*** | 2005-08-15 23:31:23

好评回答

2005-08-16 10:15:27
紫*** |2005-08-16 10:15:27 27 0 评论
我也是这样,而且持续了好长时间。原因是:1.心理压力大2.想得事情太多3.朋友太少。
放松心情吧。
0/300

其他答案(共5个回答)

    2005-08-16 13:24:54
  • 怎样睡个安稳觉
    ——世界睡眠日关注失眠症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  姜长青
    
    通常,人们习惯地认为成人每天应该有8小时的睡眠,但实际个体差异相当大。有的人可能睡够4~6个小时就能满足生理需要,健康人群中大约有10%属于这种情况,15%的人睡眠超过8个小时甚至更多,总人口的平均睡眠时间大约为7.5个小时。
      有些人睡眠时间不长,但一觉醒来感到舒适满足,另一些人睡眠时间虽然不短,但不是多梦...

    查看全部>>

    怎样睡个安稳觉
    ——世界睡眠日关注失眠症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  姜长青
    
    通常,人们习惯地认为成人每天应该有8小时的睡眠,但实际个体差异相当大。有的人可能睡够4~6个小时就能满足生理需要,健康人群中大约有10%属于这种情况,15%的人睡眠超过8个小时甚至更多,总人口的平均睡眠时间大约为7.5个小时。
      有些人睡眠时间不长,但一觉醒来感到舒适满足,另一些人睡眠时间虽然不短,但不是多梦,就是易醒,睡了一夜总觉得没有睡醒,困倦异常。所以临床上在判断一个人睡眠的好坏时,应同时考虑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
    
      睡眠分期与节律
      睡眠共分5期,每晚8小时的睡眠中,每90分钟左右各个睡眠期循环一次。其中前四期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或称慢波睡眠(SWS),最后一期为快速眼动睡眠(REM)。
      SWS是从朦胧入睡开始,随后睡眠逐渐加深,一直到熟睡的整个过程。此期脑电呈慢波,眼球没有活动,故称非快速眼动睡眠。按睡眠时的脑电图模式,此期又分为4期。
      入睡期:是清醒和睡眠之间的转换期,人很容易醒来,约占睡眠总时间的10%。
      浅睡期:此期容易觉醒,入睡困难者,常自行惊醒,约占整个睡眠期的50%。
      中睡期:此期意识消失,不易觉醒,在每个睡眠周期约延续1小时左右。
      深睡期:此期睡眠深,觉醒相当困难,在每个睡眠周期中约持续30分钟,然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
      在整个睡眠周期中,SWS与REM有规律地交替出现,两种不同时相睡眠各出现一次为一个睡眠期。每个周期历时70~90分钟,入睡后必须先经过SWS阶段,才能进入REM。
    
      睡眠剥夺实验
      睡眠剥夺实验,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人为失眠。了解睡眠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机能紊乱,有助于临床上认识睡眠不足的后果。
      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国外有一位生物学家,因为一向睡得比较少,所以他认为睡眠并非人体的生理需要,只是人的一种习惯。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正确,他设计了一个实验,让自己为研究对象,让几位助手严密地监视他,不让他睡觉,也不让他打盹。他想睡的时候就立即提醒他。实验进行了10个昼夜。这位生物学家坚持了240个小时不睡觉。在体验中,虽然没有发现身体出现什么疾病,但他的精神状态却发生了显著变化。注意力变得很难集中,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实验结果有力地说明,如果一个人没有睡眠,身心健康会受到严重影响。
      进一步的实验是选择性睡眠剥夺。观察者只要发现睡眠中的受试者出现眼动或脑电变化时,立即将其唤醒,就可以选择性地终止REM。剥夺REM在短期内并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受试者或许会出现轻微的焦虑不安、急躁、易激惹等表现,但当剥夺时间较长时,有出现幻觉和恐怖感的报道。
    
      怎样判断失眠症
      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的质和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在失眠者中,以入睡困难最为常见,其次是睡眠表浅和早醒,有些表现为睡眠感觉缺乏,通常以上情况并存。
      失眠持续的时间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仅仅几天的短暂失眠是一种正常现象,诊断不宜扩大化。以下是确诊失眠症的具体标准,供参考:
      1.几乎以失眠为惟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
      2.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
      3.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
      4.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5.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失眠症与安眠药
      安眠药的使用是极为广泛和随便的,目前这种倾向有增加的趋势。
      对于应用安眠药引起药物性睡眠的脑电研究证明,药物睡眠不同于生理睡眠,其中突出的是REM的比例显著减少。安眠药引起的药物性睡眠表面上似乎满足了睡眠时间,实际上却使患者长期处于较大失眠时还严重的REM剥夺状态,而REM对人体来说是SWS所不能取代的。安眠药使用者的自我感觉也表明了这种情况,服药后虽然整夜入睡,但REM严重不足,因而早晨醒来仍然昏昏沉沉,好像没有睡够。对于通常的失眠症患者来说,安眠药虽有助于睡眠,但不应常规使用,使用期最好不要超过21~28天,并选择半衰期较短的药或间断给药(每周2~4次),以减轻白天的镇静作用。
      长期使用安眠药会使机体产生依赖性。药物依赖者一旦得不到引起药物依赖的药品,就会产生戒断症状,在安眠药物中以速可眠、眠尔通、安眠酮等产生的药物依赖性较为严重,尤其是安眠酮的滥用已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严重后果。为此,临床医生和失眠者必须重新认识睡眠和失眠症,重新评价安眠药的作用,慎重使用安眠药。
    
      失眠症的心理与行为干预
      治疗失眠症首先应强调睡眠卫生,特别是一次性或短暂失眠可望通过这些措施得到解决,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1.保持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准时上床和起床,白天不午睡(包括节假日)。
      2.睡在床上的时间不要超过睡眠障碍之前的时间。
      3.停止饮用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的物质,如咖啡、浓茶、酒精等。
      4.定时进食,晚餐不宜过饱。
      5.避免入睡前阅读带刺激性书刊。
      6.在入睡前做放松活动,如按摩、推拿、静坐等。
      7.卧室内环境要舒适,温度适宜,避免噪音、亮光。
      8.如卧床20分钟不能入睡,应起床,等想睡时再睡。
      9.早晨起床后要坚持体育锻炼。
      失眠症病人最突出的特点是极易对睡眠产生恐惧,当夜晚来临时费尽心机地思考如何尽快入睡,同时害怕失眠,造成内心冲突,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一种办法是顺其自然,采取能睡多少就睡多少的态度。
      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还包括放松疗法、生物反馈技术、认知-行为治疗等疗法,具体实施可在临床医生和心理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1*** | 2005-08-16 13:24:54 44 3 评论
    0/300
  • 2005-08-16 02:27:45
  • 安眠药30片就可以了
    z*** | 2005-08-16 02:27:45 13 9 评论
    0/300
  • 2005-08-16 01:35:01
  • 用砖头砸头9X9=81下..[开玩笑的拉]
    
    
    多放松。...听听音乐~~心情好点就好拉
    
    y*** | 2005-08-16 01:35:01 25 5 评论
    0/300
  • 2005-08-16 00:16:17
  • 你好你试试,听着音乐放松自己的心情去睡觉,看看行不行
    蓝*** | 2005-08-16 00:16:17 12 9 评论
    0/300
  • 2005-08-16 00:12:16
  • 不必看心理医生的,因为我觉得你的问题不属于心理问题。
    我的建议你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开始之前,让自己坐的舒服,闭上眼睛,心里默念“我很快乐,我很健康”五分钟。
    2、深呼吸,鼻吸口吐,(吸气2秒吐气四秒),吸气时,默想清新的空气充满大脑,感觉很舒服;吐气时默想带走了所有的烦恼。全身放松,十分钟。
    3、在床头贴一张字条“我很快乐,我很健康”,每天起床,睡前各念21次。
    ...

    查看全部>>

    不必看心理医生的,因为我觉得你的问题不属于心理问题。
    我的建议你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开始之前,让自己坐的舒服,闭上眼睛,心里默念“我很快乐,我很健康”五分钟。
    2、深呼吸,鼻吸口吐,(吸气2秒吐气四秒),吸气时,默想清新的空气充满大脑,感觉很舒服;吐气时默想带走了所有的烦恼。全身放松,十分钟。
    3、在床头贴一张字条“我很快乐,我很健康”,每天起床,睡前各念21次。
    只要你真的这样做,你就会变得健康、快乐。
    就是这样简单,却是很有效果。相信自己,你会做得到。
    你真的很健康。
    艾*** | 2005-08-16 00:12:16 41 2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精神心理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