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医院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发展过程和组织病理 学变化如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发展过程和组织病理 学变化如何?
苏*** | 2016-08-27 14:04:47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2016-08-28 14:55:47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较复杂,常见的变化有,胃固有 腺(主要是胃窦的幽门腺和胃体的胃底腺)萎缩以至消失,上皮 再生、增生和化生,炎细胞浸润和淋巴小结形成,粘膜肌层增生 等。固有腺的萎缩是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特征和病理诊断的主要依 据。按固有腺萎缩的程度,将病变分为轻、中、重三级;腺体减 少为正常量的1/3以内者称轻度,减少2/3者为重度,介于上二 者之间者为中度。萎缩性病变的分布可呈灶性或弥漫,...

    查看全部>>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较复杂,常见的变化有,胃固有 腺(主要是胃窦的幽门腺和胃体的胃底腺)萎缩以至消失,上皮 再生、增生和化生,炎细胞浸润和淋巴小结形成,粘膜肌层增生 等。固有腺的萎缩是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特征和病理诊断的主要依 据。按固有腺萎缩的程度,将病变分为轻、中、重三级;腺体减 少为正常量的1/3以内者称轻度,减少2/3者为重度,介于上二 者之间者为中度。萎缩性病变的分布可呈灶性或弥漫,以胃窦部 常见,严重时可累及胃体甚至全胃。大部分萎缩性胃炎属于非免 疫性胃炎(B型),自胃窦部粘膜开始向胃体发展;一小部分为 自身免疫性胃炎(A型),主要累及胃体或全胃,伴有抗内因子 抗体及抗壁细胞抗体阳性、低胃酸、恶性贫血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往往是由浅表性胃炎进展而来。炎症可破坏 腺颈部上皮细胞,而后者是腺上皮细胞更新再生的来源,因此导 致腺细胞的更新降低,腺颈部以下的胃固有腺萎缩和消失。随着 固有腺萎缩而来的是胃小凹底部及腺颈部(二者合称增殖带)多 能干细胞的再生、增生和化生。组织学上胃小凹上皮和胃粘膜表 面上皮细胞都是粘液细胞(表面粘液细胞),因此再生和增生的 粘液细胞代替了固有腺细胞,胃小凹加深,增殖带下移。这种变 化在胃底腺比较容易识辨,正常胃底腺粘膜中胃小凹的深度与固 有腺长度之比约为1:2〜3,萎缩性胃炎时胃底腺变短、壁细胞 和主细胞减少乃至消失,而粘液细胞构成的胃小凹变深,占据固 有层厚度的大部分。胃表面、小凹和腺颈部的细胞也可呈现过度 增生,常见小凹由正常的直管状变得迂曲、分支和不整齐,有时 深部的腺管扩张、囊性变,腔内粘液潴留。增生的上皮细胞可以 分化成熟,或者分化不成熟而表现为程度轻重不一的异型增生。 腺体萎缩过程中还经常伴有上皮化生,主要是肠上皮化生
    
    。化生的细胞也是来源于增殖带细胞,向上移行取代小凹和 胃表面上皮,向下替代胃固有腺。胃体胃底腺经常全长被化生的 上皮代替,而胃窦部有时表面上皮和小凹上皮已肠化而其深部还 可见残存的幽门腺。肠化生并非萎缩性胃炎特有的变化,它也常 出现于溃疡病、胃癌等病灶旁的粘膜,是胃上皮对损伤的一种反 应。在萎缩性胃炎时,固有腺的萎缩除表现为腺体绝对数目减少 外,胃腺的肠化生是萎缩的另一个征象。肠化的上皮也可以发生 不典型增生。
    
    在胃体胃底粘膜中出现幽门腺样的腺体代替了原有的胃底 腺,称为假幽门腺化生。这种腺体由腺颈部细胞增生向柱状粘液 细胞分化而成,腺上皮中通常缺乏正常幽门腺所具有的促胃液素 细胞。化生的腺体经常集群存在,亦可与残存的胃底腺混合存 在。由于正常胃幽门腺粘膜与胃底腺粘膜之间的移行区解剖部位
    
    不定,可随增龄而向胃小弯、胃体、胃底贲门上移(题374),而 且胃镜活检组织也难以准确定位,因此诊断假幽门腺化生应从严 掌握。目前对假幽门腺化生的意义尚不清楚。
    
    萎缩性胃炎组织中经常有较多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浆 细胞为主。炎症活动期在胃上皮内和固有膜浅层内有分叶核细胞 浸润,小凹内有白细胞和脱落细胞管型
    
    。固有膜深层淋 巴小结形成亦常见。但是炎细胞和淋巴小结的数量不一定与腺体 萎缩或肠化生的程度成正比。萎缩性胃炎后期,固有腺大部或全 部消失,代之以肠化生腺体和加深的小凹,粘膜变薄,淋巴小结 还存在而炎细胞浸润却消退,此时称为胃萎缩。萎缩区固有膜间 质中纤维组织增生、纤维化,出现脂肪细胞,粘膜肌层增厚,增 生的平滑肌细胞伸入固有层,这些变化常随萎缩加重而更为明 显。
    
    
    
    
    何*** | 2016-08-28 14:55:47 64 14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