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儿科

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临床表现?


      		
2*** | 2011-07-24 11:23:24

好评回答

2011-08-02 14:47:11
西*** |2011-08-02 14:47:11 85 28 评论
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萎缩性胃炎多见于中老年人,70%以上的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性胃炎,但不一定发病,可以没有症状,多半是老年腺体萎缩的一个退行性改变。自我感觉:部分老年病人的胃黏膜好似没有津液覆盖,形同一个“干燥”胃。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餐后明显,同时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有时因胃内因子遭到破坏,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致贫...

查看全部>>

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萎缩性胃炎多见于中老年人,70%以上的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性胃炎,但不一定发病,可以没有症状,多半是老年腺体萎缩的一个退行性改变。自我感觉:部分老年病人的胃黏膜好似没有津液覆盖,形同一个“干燥”胃。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餐后明显,同时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有时因胃内因子遭到破坏,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致贫血。胃镜检查及活检是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惟一手段。这种病的形成与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胆汁反流、免疫力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有关。
防治方法:一旦确诊为萎缩性胃炎后,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必恐惧癌变。因为萎缩性胃炎到癌变是一个非常慢的过程,而且癌变率非常低,据报导仅有1‰~3‰。萎缩性胃炎病人在饮食上宜多吃养阴的食物,如甲鱼、银耳汤。药物可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另外,萎缩性胃炎的病人一定不要喝酒,不能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服用德施普水苏冲剂对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可添加到食品饮料中服用!
0/300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2011-07-25 08:24:08
  • 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大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失治误治转化而成。多见于中老年人。以病情程长,长期消化不良,上腹部胀满、隐痛,肌肉消瘦,疲惫乏力,贫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大致可归属于中医文献中的“痞满”、“胃痛”等病证范围。
    【临床表现】
    症见以消化不良为主,常见胃脘痞满,饭后饱胀,噫气,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口中乏味或干苦,有的伴有脘中隐痛、胀痛、冷痛或灼热痛等症。全身状况人倦怠无力、...

    查看全部>>

    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大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失治误治转化而成。多见于中老年人。以病情程长,长期消化不良,上腹部胀满、隐痛,肌肉消瘦,疲惫乏力,贫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大致可归属于中医文献中的“痞满”、“胃痛”等病证范围。
    【临床表现】
    症见以消化不良为主,常见胃脘痞满,饭后饱胀,噫气,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口中乏味或干苦,有的伴有脘中隐痛、胀痛、冷痛或灼热痛等症。全身状况人倦怠无力、营养不良,渐见消瘦,贫血。脉象多见沉、细、弦、滑;舌质淡或偏红,苔白薄或腻,舌下络脉呈淡红细短或淡紫粗长。
    【诊断要点】
    ①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病程长,常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②腹部柔软,上脘、中脘穴有轻微压痛。③胃镜及病理检查提示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萎缩性胃炎。④有条件者可作胃液分析,测定基础胃酸分泌量及血清胃泌素含量,以明确诊断。
    【病机分析】
    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所伤,或由脾胃素虚兼夹外邪,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气机紊乱而造成本虚标实的病理状态。本虚是指脾胃气虚、阳虚或阴虚;标实是指气滞、湿阻、火郁、血瘀。脾胃中虚、气滞不畅又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气滞不畅,痰湿中阻,影响脾胃的纳化升降功能,导致清浊相干而产生痞满、饱胀、噫气纳呆、便溏等消化不良症状;气郁化火,灼伤胃阴,或久病气阴两虚而胃络失养,易见口干舌红,灼热似騚等阴虚火郁症。若偏气虚不运,阳虚不温,或气滞不畅者,易伴见胃痛之症。本病初起在气分,病久由气及血,渐致气滞血瘀,胃络阻痹,则由功能性病变,演变成器质性损害,造成胃络瘀阻甚至产生症结(“肠化”、“异型增生”),导致胃络失养、萎弱,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概括其病理为“虚、滞、湿、火、瘀”,而标本又可互为因果;其虚为本,滞、湿、火、瘀为标,而最终仍可转化为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
    【辩证论治】
    1.中虚气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全过程,始终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多数病人开始阶段既有胃气(阳)虚的一面,又有肝胃不和而气滞的一面。因而出现中虚气滞、升降失调的痞满诸证,此为本病的常见主证。证见:胃脘痞满或胸脘气逆、噫气、空腹不适或有隐痛,得食稍缓,喜暖喜按,食欲减退,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或弦。病久则倦怠、消瘦、贫血。治以补中消痞、理气导滞,方用自制补中消痞汤:党参、黄芪、白术、枳实、炒白芍、桂枝、丹参、炙甘草、生姜、红枣。水煎,早晚分服。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炙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为补益脾胃中虚的主药;枳实宽中理气,与白术合用理气导滞消补兼施,以助其升清降浊之枢机;桂枝温中通络,与甘草配伍有辛甘化阳之用,白芍和中缓急,与甘草合用有酸甘化阴之效,二者相伍以调和阴阳气血;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为久病入络之良药;辅以姜枣为引,以调和脾胃。本方系由枳术丸、人参汤、黄芪建中汤化裁而成。诸药合奏理气导滞、补中消痞之效。若噫气矢气不畅者加佛手;脘中隐痛加香椽、延胡索;胁背胀痛加广木香、郁金;胸脘窒闷,气逆咽梗者另香附、苏梗;食少难消加鸡肉金、炒谷麦芽;大便溏泻加茯苓,大便秘结加肉苁蓉;贫血、头眩者加当归、枸杞子。为服药方便,以利持久治疗,可用胃康复冲剂(即上方原料为主,制成颗粒冲剂)。
    2.寒热夹杂。若迁延失治,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清浊相干,运化失司,痰湿中阻,胃热脾寒,寒热夹杂,证见胃脘闷胀或脘腹痞满,嘈杂不舒,似痛非痛,饭后饱胀,食欲减退,口苦口粘,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治以益气健胃、和中开痞,方用自制和中消痞汤:党参、制半夏、黄连、干姜、炒白芍、蒲公英、丹参、炙甘草。水煎,早晚分服。方中党参、炙草补中气,健脾胃,制半夏燥湿化痰,与党参合用助运祛湿以消痞结,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祛湿,2药合用,辛开苦降,为和中消痞之主药;蒲公英味苦健胃,有清热和中之效;白芍缓急和中,与甘草合用辛甘化阳,以扶脾阳而化寒湿之邪以和调寒热;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以和胃通络。本方系由半夏泻心汤、芍药甘草汤、理中汤化裁而成,诸药合奏益气健胃,和中开痞之效。若胃痛明显加香椽、延胡;胃中冷者倍干姜加肉桂;灼痛口干者,干姜易炮姜加石斛,噫气矢气不畅者加佛手、枳壳,食少难消加鸡肉金、炒谷麦芽;贫血科短气者加黄芪、当归。
    3.阴虚胃热。若气郁日久,灼伤胃阴,或久病气阴两伤,胃络失养而酿成中虚火郁,阴亏胃热之证。证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食欲减退,大便秘结,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治以养阴益胃,清中消痞,方用自制清中消痞汤:太子参、麦冬、制半夏、柴胡、生白芍、炒栀子、丹皮、表皮、丹参、甘草。水煎,早晚分服。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表皮理气导滞散痞,栀子清泄三焦火郁,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瘀血祛瘀调养胃络,甘草调和诸药。本方系由麦门冬汤、四逆散、栀子豉汤化裁而成。方中太子参、麦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诸药合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具有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若胃中有停饮,泛恶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噫气矢气不畅者加佛手;气逆咽梗加旋复花、生赭石;大便溏薄加山药、扁豆,食少难消加鸡肉金、炒谷麦芽;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花。
    以上三证,胃镜及病理检查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选加乌梅、生鸡肉金、生苡仁、山慈菇、白花蛇舌草、莪术等;胃粘膜充血明显者重用丹参,酌加连翘、苦参;粘膜水肿明显者酌加桂枝、茯苓;粘膜红白相兼以白为主者酌加肉桂、炮附子,伴有粘膜糜烂出血者酌加黄芪、白及、三七、伴有胆汁返流者选加柴胡、枳壳、郁金,广木香等。
    上述各证之治疗,可根据不同病情,证变方亦变,不必拘泥。每疗程为3个月,可视病情不同治疗1-3个疗程。
    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可解除临床症状,而且可使腺体萎缩逆转,如张镜人氏曾报导52例,总有效率为73.1%,治疗后腺体萎缩由1-3级转为0级者30例,2-3级转为1级者10例,证明其粗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病变部分是可逆转的。故患者一方面肾服药,同时要保持精神愉快,饮食有节,劳逸结合,使病情渐趋好转,以至完全治愈。
    --李寿山(山东平度人,1922年生,大连市中医院院长,中医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伤寒论句解新义》、《临证辨治心法》)。
    详见“爱问知识人-共享资料”上的《现代中医内科学-何绍奇》。
    2*** | 2011-07-25 08:24:08 87 30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