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内科
内分泌科

孩子单纯性紫癫 

儿子一岁零八个月.以前下肢及臀部出现暗红色小点.医生诊断单纯性紫癫.说可能是孩子的活动量过大导致局部压力过大而形成的.没事.可孩子现在又出现了这些红点.想问一下这究竟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注意什么?会不会影响孩子以后身体什么的?谢谢了!
纸*** | 2009-08-04 08:12:50

好评回答

2009-08-09 00:22:54
1*** |2009-08-09 00:22:54 95 28 评论
概论 

●概论 

单纯性紫癜(PurPura SimPlex)是指无其他病症,自发地在皮肤、尤其在两下肢反复出现紫癜,不经治疗可以自行消退的一种出血性疾病。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一种毛细血管壁异常所引起的。其束臂试验阳性,其他止血功能均正常。内脏和其他部位不发生出血。本病常在一个家庭内出现多例。主要见于女性,男性少见。因为本病有性别倾向性,并主要在月经期前出现,可能与...

查看全部>>

概论 

●概论 

单纯性紫癜(PurPura SimPlex)是指无其他病症,自发地在皮肤、尤其在两下肢反复出现紫癜,不经治疗可以自行消退的一种出血性疾病。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一种毛细血管壁异常所引起的。其束臂试验阳性,其他止血功能均正常。内脏和其他部位不发生出血。本病常在一个家庭内出现多例。主要见于女性,男性少见。因为本病有性别倾向性,并主要在月经期前出现,可能与内分泌有关。另外,也有人提出部分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异常,也是导致本病的机制之一。 

  本病以出血症状,特别是皮肤出血斑及出血点为主,故其属于“紫斑”的范围。在《内经》这一医籍中对血的生理和病理有较深刻的认识,如《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六腑也”。其中的“营”,指的就是“血液”。《医宗金鉴·失血总括》中指出:“皮肤出血曰肌衄”。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外科正宗·葡萄疫》说:“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朱丹溪认为发斑主要由热盛所致,《丹溪手镜·发斑》说:“发斑,热炽也”。至于发病部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葡萄疫》中对发病部位有了明确的认识:“发于遍身,惟腿胫居多”。历代医家治疗“血证”各有所长,而以明代《景岳全书》叙述得较完整,张景岳指出:“血虚微热者,宜凉补之”;“血有因于气虚者,宜补其气”;“血有动乱不宁者,官清之和之”。唐容《血证论》中提出治血四大步骤,指出:“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故以消瘀为第二法。止吐、消瘀以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需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至宋代时,以《太平圣惠方》为代表,已经有了许多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为主要治则的方剂。 

●病因病机 

(一)感受外邪 

  脉为血之府,血行脉中,环流周身,濡养脏腑皮肉筋骨,当外邪入侵,化为热毒,薰灼血脉,热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成肌衄。 

  (二)劳倦久病 

  劳倦过度,伤及脾胃,或久病脾虚,使脾气虚弱,脾不统血,血液外溢则肌衄。久病伤阴,津液不充,阴虚火旺,虚火迫血妄行而出血。 

  (三)瘀血内阻 

  反复出血,或气虚血液运行不畅,或阴津亏耗,无法载血运行周身,造成血液瘀阻,新血不生,血不归经,溢于脉外而成出血表现。如《灵枢·经脉篇》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临床表现 

(一)热感血溢 

  1主症:起病急,病程短,有时伴有发热症状,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以下肢多见,并有咽干口渴、溲黄、烦躁、夜寐不安,有时初起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骨节酸痛,舌红,苔黄,脉浮数或弦数。 

  2证候分析:邪热内盛,迫血妄行,血溢脉外,渗出于肌肤之间而成肌衄。内热郁蒸则发热;热盛津液耗损则咽干口渴;热扰神明则烦躁、心神不安;热移膀胱肌则溲黄;风热之邪侵袭卫表,正邪相争,营卫不和则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痠痛;舌、脉均属热象。 

  (二)肾精亏耗 

  1主症:皮肤紫斑,时发时止,伴腰酸膝软,耳鸣,手足心热,潮热盗汗,月经过多,夜寐多梦,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2证候分析:久病劳倦,耗伤肾精,虚火内炽,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故皮肤紫斑,时发时止;腰为肾之府,肾开窍于耳,肾虚失养则腰酸膝软、耳鸣;肾主胞宫,肾阴不足,虚人伤及脉络,则络破血溢而月经过多;虚火上扰心神,神不守舍则夜寐多梦;余证及舌、脉为肾阴亏虚之征。 

  (三)气血亏虚 

  1主症:皮肤散在紫斑,反复发作,色淡,伴`气短乏力,纳差,面色苍白,头晕,心悸;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证候分析: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液失于统摄,血不循经而出于肌腠之间,故见皮肤紫斑,色淡;反复出血,气随血去,导致气血亏虚,脏腑经络及四肢百骸失养,故有乏力、气短;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清空失养则头晕;血虚不能上荣则舌淡面白,脉络不充则脉细弱。 

  (四)瘀血内阻 

  1主症:皮肤紫斑,色呈暗红色,头晕眼花,心悸,动则尤甚;或伴低热,手足心热,形瘦,两目干涩;而质淡,有瘀斑瘀点,脉细涩;或舌质红,有瘀斑或瘀点,脉弦细数。 

  2证候分析:反复出血,瘀血留着,妨碍新血生长;或阴液亏损,血脉不充,以致血液运行不畅而引起瘀血。头晕眼花、心悸、动则尤甚则气血亏虚之征;低热,手足心热,形瘦,两目干涩为肝肾阴虚之征;舌淡,脉细涩,舌有瘀斑瘀点力气血亏虚兼血瘀;舌红,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数为肝肾阴虚之征。 

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1发病特点:本病热盛血溢者属实证、热症,有时伴有外感的病史;而其他3型均有反复发作。皮肤紫斑时重时轻,病情发展较缓慢,病程长,且伴随症状较轻,故常被忽视。 

  2证候特点 

  (1)皮肤青紫斑点或斑块,形状不一,隐于皮肤内,抚之不碍手。 

  (2)好发于四肢,以下肢多见。 

  (3)女性多见,月经期加重,伴月经过多。。 

  (4)有自愈倾向。 

  (5)除血热溢血的病程短、发病急,其余各型的病程长,反复发作,呈慢性过程。 

  〖鉴别诊断〗 

  丹毒:属外科疾病,以皮肤色红如红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色不褪,但其局部皮肤灼热红肿与紫斑有别。 

●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1临床表现 

  自发性轻微的皮肤瘀点或瘀斑,以双下肢为主,偶可发生在上肢,但很少发生于躯干部,无诱发因素。瘀斑或瘀点大小不等,分布不均,不高出表面,压之不褪色也不疼痛。出现瘀斑前局部可有微微疼痛,常在第二天清晨穿衣时自觉腿部皮肤隐痛,检查时发现瘀斑。不经治疗,瘀斑可自行消退,留下青黄色色素沉着斑块,以后逐渐消失。紫癜`常反复发作,在月经期加重。患者一般无内脏和其他部位出血。粘膜出血少见,有时牙龈少量出血,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拔牙、手术、创伤、分娩时出血量可稍多,但不会造成严重大出血。 

  2实验室检查 

  (1)束臂试验阳性或阴性,但止血功能常规检查正常。 

  (2)少数患者血小板对ADP、肾上腺素诱导的聚集反应异常,对玻珠柱的粘附率减低。 

  3诊断标准 

  (1)素来体健。大多下肢自发出现瘀点或瘀斑,可自行消退。无家族史。 

  (2)束臂试验阳性或阴性,但止血功能常规检查一般正常。 

(3)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紫癜。 

  〖鉴别诊断〗 

  1阿司匹林样缺陷: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血小板释放功能障碍。患者对阿司匹林特别敏感;血小板计数正常;PF-3有效性异常。临床上皮肤癜分布不均,粘膜出血明显,外伤或手术时出血较严重。 

  2轻型血管性假血友病:有粘膜或内脏出血。有的患者出血时间延长;阿司匹林耐量试验阳性;Ⅷ:C降低,ⅧR:Ag减少明显;血小板粘附率可降低;血小板对瑞斯托霉素聚集性减弱。 

3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亦即为免疫性血管性疾病。常有发热、感染及全身不适的症状。肢体出现对称分布、分批出现的紫癜,瘀斑、瘀点以手足伸面为主。常伴有腹痛。关节疼痛或肿胀、便血,有些患者出现血尿及浮肿症状。实验室检查中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块退缩试验均正常,骨髓象检查无特殊,束臂试验阳性。 

转归与预防 

●转归与预后 

本病的预后一般良好,不会对健康构成严重危害。紫斑较轻者,不需治疗,多可自愈。若为新病,属正盛邪实,通过正确的治疗,一般在1个月左右可获治愈。但本病多呈反复发作的过程,病程长,虚实夹杂,脏腑功能失调,故应积极治疗,以免日久产生变证。 

●调护 

增强体质,防止外邪入侵;饮食上阴虚者应忌食辛辣;反复出血者应起居有节,匆过于劳倦,以免加重病情。 

●预防 

因本病为自发性出血,无明显诱因,并且无明显的伴随症状,故给预防带来一定的难度。依据本病的中医发病机制,预防上应采取增强体质,起居有节,匆过劳,发病后应注意休息。 


0/300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2009-08-11 05:23:30
  • 有没有检查过血常规,可能是血小板少吧!要注意哦!本人在花生衣出售!
    手*** | 2009-08-11 05:23:30 56 37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