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过去皇宫用的“如意”是个什么玩意儿?

首页

过去皇宫用的“如意”是个什么玩意儿?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2-12 19:30:25
      常说的万事如意是句吉祥话,其中的意思人人明白。借其音,人们制作一种工艺品,互相赠送,这就是“如意”。如意一般长尺许,一边是翘起的如意头,中间是适宜用手把握的柄。“如意”大都用珍贵材料制作,如玉、翡翠、珊瑚、玛瑙、象牙、紫檀木等等,并且镶嵌有金银宝石等,精工细作。
      因此常常价格不菲。 如今的“如意”是纯粹的摆设品,并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但是其来源却很平常。《裨史类编》有记载:“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长可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意。”由此可见“如意”的来源就是今天的所谓“老头乐”或者“不求人”,也就是挠痒用的。
      因为能够在背脊痒时,可用它来帮助解痒,因此故古人形象地称它为“如意”。 据说在魏晋时期,“如意”已经受到士大夫贵族的青睐,“如意”的功能主要还是实用的工具,但是它不仅是搔痒,人们还将如意拿在手中当作防身的武器,又是一种地位身份权威的代表,朋友见面又是表示恭谦心意的物品,就象西藏人用的哈达一样。
       宋代的“如意”上越来越多地出现祥瑞图案,工艺也越来越复杂,材料贵重,金质、玉、水晶、珊瑚、玛瑙、沉香木、骨角、奇竹等制作的“如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并镶嵌珠宝,长度也逐渐缩短。如意头上雕刻的图案大都是借“如意”二字顺意发挥而成的吉祥图案。
      有的“如意”头被雕成两个柿子状。“柿”同“事” 同音,因而叫作“事事如意”。有的“如意”头上刻上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大寿字飞翔“蝠”“福”同音,名为“五福捧寿”。这时的“如意”已变成了高雅的陈列品。 清代的“如意”一直被视为宫廷贵重礼品。其工艺水平达到了顶峰。
      
      在清宫中,每逢新重大喜庆佳日,皇帝后妃大臣之间要互相赠送“如意”。外国使者来朝,也常常能得到皇帝馈赠的“如意”。 “如意”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上的价格主要依据其材质和工艺,一件软玉与一件翡翠“如意”的价格自然无法比较。现在工艺品市场上有一些新生产的低劣“如意”,几十元就能买到,与其原本高贵的身份实在相差太远。

    1***

    2009-02-12 19:30:25

其他答案

    2009-02-13 01:36:37
  •   如意释义
      “如意”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骨等制作,头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供指划用或玩赏。
    [编辑本段]如意的起源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
      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编辑本段]如意的中国发展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
      它与民间的一种“不求人”挠痒痒用的东西,在器型上相结合,实用性上除用它搔痒,还用它显示权杖的作用。最初原型结合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从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玉如意有随身佩带之大小。清雅悠闲之时,文人雅士吟诗咏赋,和着“如意舞”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物。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
      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
      《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载: “如意,物名也,唐宋前已有之。” [编辑本段]如意的分类及应用    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在皇帝选妃时,若将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着她将成为皇后;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另外,又有种种如意图案,以喻吉祥之意,例如年年(鲶)如意、万(万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艺(琴棋书画)如意、必(笔)定(锭)如意、四合(四个)如意等等,它们被古代的绘画、建筑、家具、服饰、玉器、瓷器、竹木牙雕广泛运用。
       [编辑本段]如意的艺术价值及影响   虽说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并用金玉珠宝制作,不仅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增加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
      至清代,如意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故有 “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现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可欣赏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间,大型如意为厅堂的一种陈设,小型如意成馈赠之物,以示吉祥的祝愿。
      常见材质有金、银、玉、角、牙、翡翠、珊瑚、铜、竹、木等。   中国传统吉祥物中有不少与年节相关,如意即为家喻户晓的吉祥物。 [编辑本段]如意来源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多呈S形,类似于北斗七星的形状。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唐代发展为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变为颈部,柄首为三瓣卷云式造型。明清两代,如意发展到鼎盛时期,因其珍贵的材质和精巧的工艺而广为流行,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
      臣子们常进献如意祝贺皇室寿辰,皇族也拿如意赏赐王公大臣,如意渐渐地成了上层人物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而在明末时期,如意更因其特有的雅致,成为崇尚古风的文人墨客的文房玩赏物件。   如意的材质极为多样,各色玉石、金、银、铜、铁、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等应有尽有。
      其中玉石如意就分为翡翠、白玉、青玉、碧玉、墨玉、水晶、孔雀石、玛瑙、珊瑚等。装饰手法也异彩纷呈,尤其是配以各种所谓“中国结”,如盘长结、铜钱结、蝴蝶结、喜结、寿结等,不仅有和谐的视觉效果,也增添了如意的韵味。如意的品类极多,工艺繁复的就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多雕有龙纹,有的还在玉制的如意上,嵌上碧玺、松石、宝石所雕成的花卉,大多是桃果、灵芝、蝙蝠之类。
      蝙蝠寓意多福,桃寓长寿,是明清常见的祝颂图案。清宫如意收藏中的一个大类即为工艺独特的木柄三镶玉如意。这种如意的木柄质地分紫檀、花梨、黄杨、黄檀及檀香木等十余种,有的雕刻有吉祥图案,有的镶嵌金银丝花纹,也有素面无纹饰的。如意的首、身、尾分别嵌饰玉雕,这些玉饰往往采用历代古玉,也有一部分由清宫专门碾琢。
      此外,清代宫廷如意还有不少罕见的品类,如染骨如意、鹤顶红如意等;造型上也有别出心裁的,如双首如意和形如两柄如意交错的五镶如意等。   如意的收藏,往往同时具有保值增值和祈福纳祥的预期。随着近几年,国内各级市场的兴盛,尤其是拍卖业瓷杂器物的火热,如意的成交价格不断攀升,刺激了人们投资收藏如意的积极性。
      但市面所见如意以清代最多,明代制品已不多见,收藏者须避免“盲目崇古”。

    黑***

    2009-02-13 01:36:37

  • 2009-02-12 19:43:14
  •    “如意”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骨等制作,头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供指划用或玩赏。
        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它与民间的一种“不求人”挠痒痒用的东西,在器型上相结合,实用性上除用它搔痒,还用它显示权杖的作用。
      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
        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

    毛***

    2009-02-12 19:43:14

  • 2009-02-12 19:29:11
  •   “如意”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骨等制作,头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供指划用或玩赏。
    如意的起源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b***

    2009-02-12 19:29:11

  • 历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