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红楼梦的问题

首页

关于红楼梦的问题

从林黛玉的语言中评价她的人物性格,对比电视中的林黛玉。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02-13 16:41:55
      摘自曹立波著《红楼十二钗评传》
      黛玉的伶牙俐齿。
        伶牙俐齿这个成语形容人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口齿伶俐也是人头脑聪明的表现形式之一。小说第二回写林黛玉父母“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所以她从小就聪颖过人。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时,“只见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顽耍”,而黛玉此时“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
      九连环是一种考验智力的玩具,小说在此通过几位荣府金钗的日常娱乐,衬托出黛玉的与众不同。   第八回的回目是“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这一回可以说是宝黛钗爱情婚姻故事的开端。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和宝钗佩戴的金锁初次相逢,又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如暗号般的相对,金玉良缘的序幕由此拉开。
      正当宝玉与宝钗就近,闻到宝钗因服冷香丸而散发出“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的时候,林黛玉来了。小说这样描写黛玉的“半含酸”:   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姊姊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清代以来,许多读者由此而指责黛玉的尖酸刻薄。
      东观阁评语在“我来的不巧了”旁边写道:“黛玉出话刺人,本非福相。”在正文的“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姊姊如何反不解这意思”一段旁边评道:“此数句尚掩饰得过,以下则处处含酸矣。”随后雪雁遵紫鹃之嘱给黛玉送手炉时,黛玉便一箭双雕地数落起雪雁:“也亏你倒听他的话。
      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东观阁批语写道:“黛玉舌上有刀,我不愿见。”显然东观阁评者对黛玉的拈酸吃醋是很反感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美丽高雅的林黛玉?到底是尖酸刻薄,还是伶牙俐齿?到底是多心多疑,还是巧言善辩?再看黛玉自己的辩解:“姨妈不知道。
      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薛姨妈回答她:“你这个多心的,有这样想,我就没这样心。”对黛玉的伶牙俐齿,以及她的多心又善辞令,宝钗的评价反映了作者的态度,即“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甲戌本的夹批在“姊姊如何反不解这意思”下面写道:“吾不知颦儿以何物为心为齿,为口为舌,实不知胸中有何丘壑。”脂批甚至怀疑黛玉不是肉眼凡胎,因为她的心、齿、口、舌似乎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对黛玉的机灵敏锐叹为观止,对她的“胸中丘壑”也无可奈何。
      戚序本这一回的回前诗耐人寻味:“幻情深处故多嗔,岂独颦卿爱妒人?”评书人理解了作者的寓意,写黛玉的娇嗔,并非要人误解她“爱妒人”,而是要人看到这“幻情深处”的表现。   黛玉的俏语雅谑。 第二十回写湘云刚出场不久,黛玉取笑湘云说话咬舌:   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
      ”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   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说的众人一笑,湘云忙回身跑了。
       湘云“咬舌”本是生理缺点,但作者反要用它来表现湘云的活泼可爱。作者独具匠心,偏是让她“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挑湘云毛病的偏偏是黛玉,被唤作“‘爱’哥哥”的又偏偏是宝玉。黛玉的“含酸”可谓自然流露,而史湘云的反击也是灵机一动,毫不示弱。
      曹雪芹将回目概括为“林黛玉俏语谑娇音”,湘云的咬舌是“娇音”,而黛玉的取笑是“俏语”,体现出作者对两人都有欣赏之情。   黛玉雅谑补余香。 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写黛玉取笑刘姥姥为“母蝗虫”,这是作者非常得意的比喻,从第四十一回回目中转到四十二回人物口中,意在表现黛玉的才思敏捷。
      这一回写惜春因有了画大观园的任务,向诗社告一年的假,众人追溯原因:   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众人听了,都笑道:“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林黛玉却是反传统的。她继承了母亲的“敏”思,又多了一张“颦”嘴。作者深爱这个颦儿,并借用《红楼梦》中最具鉴赏力的人物薛宝钗,道出自己赋予黛玉伶牙俐齿的用意,即“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红楼梦》中对女子的评价似乎有两种标准,贾母与王夫人各执一词。贾母喜欢能说会道的,她一天都离不了凤姐,凤姐生病时尤氏的笑话竟把她讲得“已朦胧双眼,似有睡去之态了”。她喜欢晴雯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而不喜欢“从小儿不言不语”的袭人,说她是没嘴的葫芦。
      王熙凤与贾母同好,她曾蔑视尤二姐:“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图贤良的名儿。”她对宝钗的“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持保留意见。而王夫人却欣赏袭人那样“行事大方,心地老实”的人。在口齿伶俐上,黛玉的能说会道不亚于王熙凤,但犀利含蓄、一箭双雕又超过了王熙凤。
      从宝钗的评价来看,黛玉与凤姐有雅俗之别,黛玉略胜凤姐一筹。曹雪芹担心读者用“尖酸刻薄”去误解这位聪明过人的女子,很多次在回目中提醒我们去欣赏黛玉的“俏语”和“雅谑”。 。

    淡***

    2008-02-13 16:41:5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