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要念成幺?
为什么“1”要念成幺?
当过兵的朋友都知道,在部队里“1234567890"要读成"幺两三四五六拐怕狗洞"。我想好多朋友都不明白为什么,在此俺特搜集资料,弄清原因,整理成文,以怡众网友。 闹了半天,要说这种特殊的数字发音,起源于战火纷飞的年代。 革命军队里的士兵来自五湖四海,说起话来难免南腔北调。
其中“2"的发音最为混乱。我们知道,很多南方士兵,把"2"读成"ni",或类似的音。为了避免发音混乱,通信兵就用普通话中的"两"代替"er"的读音。同样的道理,南方人发后鼻音也有困难,所以"0"就不能读做"ling"而读成"洞"。其实,现在很多地方打麻将的时候,也喜欢把"饼"读做"桶"或"洞"。
还有,在很多方言里"b""p"不分,"p"是爆破音,发声清晰,于是"8"就读成了"怕"。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汉语韵母的频率。据研究发现,在汉语韵母中“i"的频率最低,清晰度最差,跟"a"比,"i"的功率只是"a"的一半,差了至少3 分贝。
大家知道,战场上噪音很大,通信兵如果发“i"对方可能听不清楚。通信不畅,在生活中尚且会造成许多麻烦,若发生在战场上,可能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于是大家想出一个好办法,全面替换"i"音,因汉语里"幺"指小的意思,所以把"1"读做"幺","7、0"则根据其形状重新认读做"拐、洞"。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7",由于其声母"q"发音极不分明,改用"拐",辅音"g"的爆发声带来了宝贵的清晰度。同理,"9"也就读做"狗"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通信技术的限制,这套特殊读音,也就由军用转为民用。到了今天,信息产业突飞猛进,普通话日渐普及,在民间,数字的特殊读音也基本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但是,其中的一些发音仍然保存了下来,并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比如“1”在许多的地方我们大家都发音为“幺”。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究竟是国家红头文件规定,还是老百姓约定俗成呢? 经查,国家的红头文件并没有规定要这样读,恰恰相反,按照普通话的有关规范,“1"应当读做"yi"才对。
那为什么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数字读音跟普通话规定不一致呢? 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则,声母“i"的发音问题依然存在;二则,"1"是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数字。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很多场合下,还是习惯把"1"读做"幺"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很是有趣的现象,全国各地,都把“110"读成"幺幺零",而不是"依依零";同样,"911"也不读"九依依",而读为“九幺幺”。
这也就是"幺幺零"和"九幺幺"的来历了。 参考资料: 。
广东话“1”、“2”读成“ya”、“yi”,和普通话“yi”、“er”有很大的不同,交流起来非常费尽。
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123来。虽说部队上是这种讲法,可为什么要这样讲呢?这还是个问题呀。
就象某些简化字是吸收草书、异体一样。一楼所说的军中用法,是沿用了古音、黑话、行话中对某些的字的发音。这个不能一概而论,而强行说这些都是军中所发明,更属贪功。用来回答提问,其实是循环论证 幺,就是前面某些仁兄所说,与“最小”统一 两,和“二”同意。 而拐、勾、洞,都是来自字形,实际上在商行和黑话中,用这些更早。 通过改换用法,规避在音频中产生的混淆,这是特定时期特定范围才有,所以,没有出现“幺两洞”。。。。
“120”读“幺二零”而不是“幺两洞”对吧,都是胡说的,习惯吧!!!!!!!!
为避免报告数字时发生歧义。
有点意思,你的这问题引来这么多答案,这么多人捧场。
幺是最小的意思,1在列数时也是最小,因此两字通用.
因为大家脑子坏了,,,,,,
当过兵的朋友都知道,在部队里“1234567890"要读成"幺两三四五六拐怕狗洞"。我想好多朋友都不明白为什么,在此俺特搜集资料,弄清原因,整理成文,以怡众网友。 闹了半天,要说这种特殊的数字发音,起源于战火纷飞的年代。 革命军队里的士兵来自五湖四海,说起话来难免南腔北调。
其中“2"的发音最为混乱。我们知道,很多南方士兵,把"2"读成"ni",或类似的音。为了避免发音混乱,通信兵就用普通话中的"两"代替"er"的读音。同样的道理,南方人发后鼻音也有困难,所以"0"就不能读做"ling"而读成"洞"。其实,现在很多地方打麻将的时候,也喜欢把"饼"读做"桶"或"洞"。
还有,在很多方言里"b""p"不分,"p"是爆破音,发声清晰,于是"8"就读成了"怕"。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汉语韵母的频率。据研究发现,在汉语韵母中“i"的频率最低,清晰度最差,跟"a"比,"i"的功率只是"a"的一半,差了至少3 分贝。
大家知道,战场上噪音很大,通信兵如果发“i"对方可能听不清楚。通信不畅,在生活中尚且会造成许多麻烦,若发生在战场上,可能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于是大家想出一个好办法,全面替换"i"音,因汉语里"幺"指小的意思,所以把"1"读做"幺","7、0"则根据其形状重新认读做"拐、洞"。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7",由于其声母"q"发音极不分明,改用"拐",辅音"g"的爆发声带来了宝贵的清晰度。同理,"9"也就读做"狗"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通信技术的限制,这套特殊读音,也就由军用转为民用。到了今天,信息产业突飞猛进,普通话日渐普及,在民间,数字的特殊读音也基本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但是,其中的一些发音仍然保存了下来,并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比如“1”在许多的地方我们大家都发音为“幺”。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究竟是国家红头文件规定,还是老百姓约定俗成呢? 经查,国家的红头文件并没有规定要这样读,恰恰相反,按照普通话的有关规范,“1"应当读做"yi"才对。
那为什么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数字读音跟普通话规定不一致呢? 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则,声母“i"的发音问题依然存在;二则,"1"是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数字。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很多场合下,还是习惯把"1"读做"幺"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很是有趣的现象,全国各地,都把“110"读成"幺幺零",而不是"依依零";同样,"911"也不读"九依依",而读为“九幺幺”。
这也就是"幺幺零"和"九幺幺"的来历了。 。
长见识,我就知道1和7发音不好分辨,4和10也一样,怎么没有特殊读音呢?
我以为这与“江湖黑话”有点关联。 据我所知,以前广东白话(粤语)里,不同行业里对1、2、3....的读音都完全不一样,行内人谈论价钱外人听不懂。例如,市场菜贩就用“挂、浪、网、度、舱、萃、副、打、吹、够”这十个音来代表1到10,卖布的,卖鱼肉的又是用另外十个音来代表,潮州话里也有这种情况,49年以后随社会的发展这类行话是少有使用了,也就变为历史了。至于现在流行的“幺两三......”极有可能是在语音通讯上逐渐形成的行话,比较方便地让受众正确分清理解原意,尤其是为军队所采用,传播更为广泛,得以生存至今而已。 数字“7”可能是它比“1”多了一个“拐”,读“拐”且与其他读音有明显差异,好理解,故得到认可吧。
我以前也想不明白这个问题,现在知道了,呵呵
长见识了啊,原来是这样!
就是啊,现在小孩子就要素质教育啊,教他们遇到坏蛋要打幺幺0,有人生重病打120,等等他们说我没看见过电话机上有幺,.................................
因为容易和别的混淆,于是改的. 1因为它有摇,所以念摇;0因为它是个洞,所以念洞; 还有的地方的人把7念成拐,因为它像拐杖……
原因很简单: 1 与 7 读音的韵角一样,听者容易混淆,把 1 读成腰,把 7 读成拐,就不会混了.
我也觉得没有那么复杂吧,这纯属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生活习惯顺口拈来,相当于由民间习俗、民间文化衍生而来的一种更加贴近生活习惯,更加便于交流的口语,一种哩称。1是最小的数字个体,而人们在生活中习惯于将最小的孩子称作老幺,而yao这个音又比yi这个音读来更加朗朗上口,一个人这么用了,二个人这么用了,最后流传开来,成百上千的人都这么用了。所以就有将1念为幺的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人工报数字时不易搞错!
是将通迅用语转到了日常生活中所致。比如7要读成拐,9要读成勾等。
幺是最小的意思,1也是自然数中最小的,当然1就念成幺。这也是习惯成自然的问题!
习惯问题,没有那么神秘,又是军队、又是战争的,1就是最小的数字,就和幺儿是最小是一个意思,所以把1读成幺的音。
转贴: 当过兵的朋友都知道,在部队里“1234567890"要读成"幺两三四五六拐怕狗洞"。我想好多朋友都不明白为什么,在此俺特搜集资料,弄清原因,整理成文,以怡众网友。 闹了半天,要说这种特殊的数字发音,起源于战火纷飞的年代。 革命军队里的士兵来自五湖四海,说起话来难免南腔北调。
其中“2"的发音最为混乱。我们知道,很多南方士兵,把"2"读成"ni",或类似的音。为了避免发音混乱,通信兵就用普通话中的"两"代替"er"的读音。同样的道理,南方人发后鼻音也有困难,所以"0"就不能读做"ling"而读成"洞"。其实,现在很多地方打麻将的时候,也喜欢把"饼"读做"桶"或"洞"。
还有,在很多方言里"b""p"不分,"p"是爆破音,发声清晰,于是"8"就读成了"怕"。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汉语韵母的频率。据研究发现,在汉语韵母中“i"的频率最低,清晰度最差,跟"a"比,"i"的功率只是"a"的一半,差了至少3 分贝。
大家知道,战场上噪音很大,通信兵如果发“i"对方可能听不清楚。通信不畅,在生活中尚且会造成许多麻烦,若发生在战场上,可能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于是大家想出一个好办法,全面替换"i"音,因汉语里"幺"指小的意思,所以把"1"读做"幺","7、0"则根据其形状重新认读做"拐、洞"。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7",由于其声母"q"发音极不分明,改用"拐",辅音"g"的爆发声带来了宝贵的清晰度。同理,"9"也就读做"狗"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通信技术的限制,这套特殊读音,也就由军用转为民用。到了今天,信息产业突飞猛进,普通话日渐普及,在民间,数字的特殊读音也基本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但是,其中的一些发音仍然保存了下来,并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比如“1”在许多的地方我们大家都发音为“幺”。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究竟是国家红头文件规定,还是老百姓约定俗成呢? 经查,国家的红头文件并没有规定要这样读,恰恰相反,按照普通话的有关规范,“1"应当读做"yi"才对。
那为什么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数字读音跟普通话规定不一致呢? 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则,声母“i"的发音问题依然存在;二则,"1"是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数字。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很多场合下,还是习惯把"1"读做"幺"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很是有趣的现象,全国各地,都把“110"读成"幺幺零",而不是"依依零";同样,"911"也不读"九依依",而读为“九幺幺”。
这也就是"幺幺零"和"九幺幺"的来历了。 。
答:1:在无线电通信时代为了区别1和7的近音,故把1念成幺。(由于远距离通信信号不清时,听者容易区别) 2:自然数1与幺的关系只是人们认识的关系,与电报没有直接关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