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来的?

首页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来的?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来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3-21 08:41:47
      “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学中关于认识 论的命题,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 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 至,知至而后意诚。”但是“格物致知”在 《礼记•大学》中并未做具体阐释,而且其 他先秦典籍中也未见此语,这使得“格物致 知”的含义没有确解,引发了后来的争论。
       宋代朱熹将“物”解释为“天下之物”,“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 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 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 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朱熹的观点 是通过究察事理从而获得知识。同时代的陆九渊则持与朱熹相反的观点,认为“格物致 知”意在言格去物欲而求得天理,反对在心 外去穷理求知。
      明代王守仁也反对朱熹的 “即物穷理”,认为:“先儒解格物为格天 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可格得?且谓一草一 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 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 ”王守仁因此认为 “致知”就是致良知,“格物”就是正物, 于是将“格物致知”说成“致知格物”,也 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然而无 论是朱熹,还是陆、王,“格物致知”的意 义在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不在于对自然物 理的认识上,这与清末时期以“格致”来统 称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含义是不相同 的。
      

    陈***

    2018-03-21 08:41:4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人文学科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