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皮肤科
全身长红包

为什么在冬天被冷风一吹全身会起红包?

为什么我在冬天被冷风一吹或感觉很冷时,全身的皮肤会起红包?
a*** | 2007-08-29 18:13:52

好评回答

2007-09-01 11:41:46
老*** |2007-09-01 11:41:46 277 150 评论
荨麻疹的皮疹即风团(风疙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同、高起皮面的暂时性水肿性斑疹,伴有剧烈搔痒。患者常因此而搔抓不止,白天影响工作和学习,夜间影响睡眠。风团出现一般可持续数小时至十多小时,而后自行消退;较严重者可伴有腹痛、腹泻或胸闷、哮喘发作。
    绝大部分荨麻疹可在1—3周左右痊愈。若反复数月不愈则称为慢性荨麻疹,有的在搔抓、划碰后皮肤局部出现索条状风团,称皮肤划痕症;有的在遇冷风冷水时发病...

查看全部>>

荨麻疹的皮疹即风团(风疙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同、高起皮面的暂时性水肿性斑疹,伴有剧烈搔痒。患者常因此而搔抓不止,白天影响工作和学习,夜间影响睡眠。风团出现一般可持续数小时至十多小时,而后自行消退;较严重者可伴有腹痛、腹泻或胸闷、哮喘发作。
    绝大部分荨麻疹可在1—3周左右痊愈。若反复数月不愈则称为慢性荨麻疹,有的在搔抓、划碰后皮肤局部出现索条状风团,称皮肤划痕症;有的在遇冷风冷水时发病,称寒冷性荨麻疹。
    和其它疾病一样,患了荨麻疹之后,首先应寻找病因,一般来讲急性荨麻疹的病因为机体对外源性过敏物质(过敏源)的一种急性过敏反应,所以病因较易寻找。常见的有:食入异种蛋白如鱼、虾、肉类;食用植物类食品如桃、腰果等;吸入过敏源如春季的花粉、霉菌孢子、粉尘等;使用过某些过敏性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等;体内有急性感染病灶等。找到病因后,便可以有针对性地治疗,从根本上控制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则较复杂和难以寻找,患者往往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因素(过敏体质)和慢性病灶。在诊治中,可根据患者情况,如发作频度、发作时间、伴发症状等,选用合适的药物或药物组合。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通过摸索及体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药物和预防方法,比如,少吃高热量、高蛋白的食品,清洁居室,远离花粉等过敏源,预防过敏发生。 
治荨麻疹一方:
蝉衣5个、池塘里浮萍250克,水煎服,日服两次(早晚各一次)。结果用药3副就治好了病。 

鲜丝瓜叶可治荨麻疹:
症状:不规则的圆形红疹块突然出现,遍布四肢及腹、背、颈部,疹痒难耐。用鲜丝爪叶在疹块处反复搓擦代替用手抓挠解痒,凡是被鲜丝瓜叶搓擦过的地方很快就不痒了,疹块也随着消退。
肚脐拔火罐治荨麻疹
将拔火罐扣在肚脐上,两三次居然就治好了,而且未再犯过病。

食醋白酒混合液可治风疙瘩:
方法:两份食醋加一份白酒混匀后擦洗患处,几分钟后症状即可减轻,连擦几次即愈。
用鲜姜汁擦抹就会好。
紫荆树花茎煮水治风疙瘩:
可用紫荆树(春天未长叶前,先开紫花)的花、茎煮水,熏洗,每天早、晚各一次,两天即愈。取了半尺长的茎四五支,放在沙锅里用清水煮沸四五分钟,略凉后水洗,两天后就好了。 

韭莱汁可治荨麻疹:
季节性荨麻疹(俗称风疙瘩):方法:用鲜韭菜汁外涂。我用此法外涂后,第二天痒感消失,疹子也全消退了,每日两次,连续外涂一周。将鲜韭莱切碎压出汁后,用容器存于冰箱内可使用数日。

香莱根治荨麻疹

取十几棵香莱的根须洗净切段,煮5分钟,调上蜂蜜,连吃带饮。对荨麻疹的红、肿、痒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应连续煮饮3天,每天喝1次。

小白菜能治荨麻疹

我患荨麻疹半年多,吃药、打针效果不明显。后有一老中医偏方:小白菜500克许,洗净泥沙,甩干水分,每次抓3一5棵在患处搓揉,清凉沁人心脾。每天早晚各1次,只3次即痊愈。

治荨麻疹一法:
桐臭蒿子的草本植物,采一把在锅中煮沸约5-10分钟后喝汁,即愈。

荨麻疹  
    【概述】
    荨麻疹是为各种刺激因素所致的以风团为特征的血管反应性皮肤病。临床以隆起性风四块,发病骤然,消退迅速,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和全身皮肤任何部位。儿童期以急性等麻疹为主,慢性荨麻疹发生在成年人。本病中医称“瘾疹,俗称“风疹块”。 
    【病因病理】
    患者脏腑气血失调,因食用鱼腥虾蟹,或感染肠道寄生虫病,肠胃湿热内生,脾胃气郁,营卫失和,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亦可因素体虚弱,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卫外失固,风邪乘虚而入,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发病。 
    【诊断要点】
    1.发病突然,在身体任何部位发生局限性风团,小如芝麻,大如豆瓣,呈鲜红色,或淡黄色。四肢伸面、腰部、头面部较多。
    2.自觉灼热与剧痒。风团随搔抓增大,数目增多,并可融合成环状、地图状等。
    3.皮损数小时后迅速消退,不留痕迹,时隐时现。一周左右停止发生,但也可反复发作,长达数月。 
    【辩证分型】
    1.风热相搏症状:风团游走,灼热剧痒,皮损色红,遇热增剧,冬轻夏重,风吹凉爽减轻,口渴心烦,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之邪搏结于营血,热盛则风四色红,风盛则游走、剧痒。热盛伤津,则口渴心烦,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相搏之象。
    2.风寒袭表症状:疹块色淡红,或中央白色,周围红晕,受冷加剧,恶寒畏风,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
    证候分析:风寒外袭,营卫不和,郁于腠理肌肤,故疹块色淡,受冷加剧。风寒外束,则恶寒畏风,苔薄白,脉浮缓。证属寒性,故口不渴。
    3.湿热内蕴症状:呈丘疹样疹块,顶端有小水疱,搔破出水,甚者化脓肿痛,黄水淋漓,舌苔黄,脉濡数。
    证候分析:脾胃不和,湿热内生,复感风邪,郁阻于肌肤之间而发病,故为丘疹样疹块,上有小水疱,甚则化脓。舌黄,脉濡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
    4.气血两虚症状:疹块反复发作,延续数月不愈,剧痒而夜寐不宁,伴头晕体倦,面黄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
    证候分析:久病或病后体虚汽血两亏,卫外不固,血虚风生,肌肤失养,故疹块反复不愈,并伴头晕体倦等虚证。舌淡苔薄白,脉细软,均为气血两虚之象。 
    【分型治疗】
    1.风热相搏治则:祛风清热。
    主方:消风散加减。
    加减:风四色红,加赤芍10克、丹皮10克;咽喉红肿,加蒲公英    15克、板蓝根    30克;心烦口渴,加石斛10克、竹叶6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清热祛风化湿之剂。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衣祛风止痒,苦参、木通、苍术燥湿利水,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润燥,知母、石膏、生甘草清热滋阴解毒。
    处方举例: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当归10克  生地10克  苦参10克  苍术10克  蝉衣6克  知母10克  生石膏30克  甘草6克
    2.风寒袭表治则:疏风散寒。
    主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加减:皮肤瘙痒,加苦参10克、地肤子10克;形寒怕风,加薄荷6克(后下)、苏叶10克;苔白腻,加苍术10克、苡仁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发汗解表,散风祛湿的要方。
    方中荆芥、防风辛温解表,羌活、独活散风祛湿,柴胡透表泄热,薄荷疏散风热,川穹活血祛风,前胡、桔梗、甘草清咽宣肺,积壳宽中理气,茯苓淡渗利湿,生姜辛温散邪。
    处方举例: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桂枝6克  羌活10克  柴胡  6克  川芎  10克  茯苓  10克  苦参  10克  蝉衣6克  生姜2片
    3.  湿热内蕴治则:清热化湿。
    主方:除湿胃苓汤加减。
    加减:恶心呕吐,加半夏10克、蕾梗10克;食欲不振,加神曲10克、山植10克;皮肤痒剧,加蝉衣6克、赤芍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清热燥湿,理气和中之剂。方中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即平胃散,可运脾燥湿;茯苓、猪菩、泽泻、肉桂、白术即五苓散,可通阳健脾利水;滑石、本通化湿利水;防风祛风止痒;山桅清热泻火。
    处方举例:
    苍术10克  厚朴10克  陈皮6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山桅10克  赤芍10克  蝉衣6克  机壳6克  六一散10克(包煎)
    4.气血两虚治则:调补气血。
    主方:八珍汤加减。
    加减:头晕乏力,加黄芪10克、潼蒺藜10克;皮肤瘙痒,加蝉衣6克、乌梅10克;夜寐不宁,加夜交藤10克、合欢皮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补益气血之要方。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补气,当归、地黄、川芎、白芍补血养营。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生地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蝉衣6克  鸡血藤10克  甘草6克 
    【中成药】
    1.银翘解毒片  每日2次,每次4片口服。用于风热相搏。
    2.归牌九  每日2次,每次3~6克口服。用于气血两虚。 
    【简便方】
    1.防风10克,乌梅10克,蝉衣6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用于各型荨麻疹。
    2.荆芥10克,连翘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白癣皮10克,地肤子10克,僵蚕10克,蝉衣6克,水煎服。用于风热相搏。
    3.香樟木、蚕沙各30克,水煎熏洗。或乌柏树根、??草、苍耳草、凌霄花等适量,任选一味煎汤熏洗。 
    【注意事项】
    1.寻找发病诱因并去除或避免接触。忌食海腥发物,如海鱼、虾、蟹。不吃辛辣之物。
    2.注意饮食卫生,积极防治肠道寄生虫病。
    3.皮肤抓破后,注意防止继发感染。如发生喉头水肿,影响呼吸,应及时抢救。  
0/300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2007-08-29 21:32:48
  • 这是一种过敏现象,属于皮肤科范畴~主要抗过敏以及尽量避免冷风刺激为主要治疗措施。
    h*** | 2007-08-29 21:32:48 247 159 评论
    0/300
  • 2007-08-29 18:19:42
  • 这是一种过敏的现象。建议让医生诊断一下,对症治疗。
    蓝*** | 2007-08-29 18:19:42 250 160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皮肤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