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请问:四言句:仄平仄仄 犯孤平吗,是否为律句?【七剑】

首页

请问:四言句:仄平仄仄 犯孤平吗,是否为律句?【七剑】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8-29 17:48:27
        “孤平”本来对五言和七言格律诗而言,后来又用于对联上。格律诗没有四言的,故“仄平仄仄”是否孤平对讨论格律诗没有意义。剩下来就是讨论它在联句是否孤平的问题了。
      一、如果上联仅仅是四个字,其平仄为“仄平仄仄”,则它属于“孤平”。
      二、如果是复句联(指一副对联的其中一边是复句的),“仄平仄仄”是一边中的一个分句,且他分句也有平声,则这一边不犯孤平。
      因为习惯上对联的孤平和格律诗的孤平含义不同,对联的孤平指对联的一边只有一个平声字,格律诗的孤平实际是指一个诗句中没有两个平声相连的(参看   三、作为对联的一边,只有四个字的单句“仄平仄仄”,如要避免孤平,如果第一字不恢复平声,可改第三字的仄声为平声,成为“仄平平仄”。
       2007年8月30日续   【既然已经讨论到了四言单句对联的孤平问题,七剑楼主也打算将此帖多挂几天,我们不妨再稍微深入一点讨论(这里所说的单句、复句,都是就一副对联的一边而言,即一个上联或者一个下联)。后面朋友可能有更好的讨论,楼主不必现在定采纳。
      】   四、单句的四言对联,其平仄组合形式不外是两种:①平平仄仄 ②仄仄平平。①式为上联,②式为下联。两种句式都有可能出现孤平(如①式变为“仄平仄仄”,②式变为“仄仄仄平”),但是对上联孤平的避忌和对下联孤平的避忌,其宽严度是不同的,对上联孤平的避忌可宽,对下联孤平的避忌要严。
      对上联孤平的避忌可宽,就是说对上联的孤平可以避也可以不避;对下联孤平的避忌要严,就是说对下联的孤平必须尽量避免。比如:       依山日缓       入海河湍   上联第一字若改用仄声作“落山日缓”,就是孤平(只有“山”字是平声),但由于是上联,可以不避忌,上下联作:       落山日缓       入海河湍   下联第三字若改为仄声作“入海水湍”,也是孤平(只有“湍”字是平声),这句因为是下联,就要避忌了,要么还用“河”字,要么第一字“入”改为其他平声字,如“奔”“朝”等。
         为什么同是孤平,上下联的宽严有不同呢?因为仄声给人以“未完、未足”的感觉;而平声给人以“圆满、足意”的感觉。诗歌也好,对联也好,开始或靠前的词语可以让人产生“未完、未足”的感觉,但读到最后,要给人一种圆满结局的感觉才好。下联是在后面的,所以在不违律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使用平声,以达到令人足意的效果。
      这也是要求对联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的原因。   五、四言单句的孤平如此,那么三言单句、二言单句论不论孤平呢?不论。   先分析一下三言。三言的平仄结构有四种:①平平仄 ②仄仄平 ③平仄仄 ④仄平平。②式和③式的原句式就只有一个平声,无所谓孤平,推而广之,只有一个平声的三言单句都不算孤平。
      顺便提一下,三言单句的四个句式中,可以平仄不论的,只有①式和②式的第一字,即①式的“平平仄”可变作“仄平仄”,②式的“仄仄平”可变作“平仄平”。③式和④式任何位置都不能改变平仄。③式“平仄仄”若第一字改为仄声就成三仄调,第二字和最后一字都是节奏点,也不能改变平仄。
      ④式“仄平平”的道理也一样,若第一字改为平声则为三平调,第二第三字是节奏点,不能变。   再分析一下二言单句的平仄。二言单句的句式有两种:①仄仄 ②平平。两个句式各自单独来看,第一字都可改变平仄,各自都不算孤平,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上下联结合后,平声字的总数最好不要不少于两个,就是说,如果上联第一字由仄声改为平声,下联平仄不变,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下联第一字由平声改为仄声,则上联最好也同时把第一字的仄声改为平声。
      情况如下:     常规的:仄 仄         平 平     变体的:(平)仄         (仄)平     要避免:仄 仄         (仄)平   六、至于一字联,上联和下联都是一个字,那就绝无变化了,上联一字为仄,下联一字为平。
         七、最后说点题外话。我们提倡写对联要有声律意识,是主张在写对联时要把声律当作对联的一个要素来考虑,但不等于铁定在实用中于不得已时也不能出律。有人因为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讲声律的对联而认为对联可以撇开声律这个要素,这是不正确的。“不得已而可以出律”,和“因有出律之例而可不讲声律”,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前者承认声律这个要素,后者不承认声律这个要素。
      爱问对联栏目是学习兼创作的园地,学习对联创作时应该自我培养对联讲声律的意识,因此栏目的热心者常常会指出一些习作和创作中的出律现象,以达到共同提高对联创作水平的目的。可能因为这种缘故,有些朋友会有误解和不满,形成抵触或反对情绪,这是对自己有害的。
      带着个人情绪去讨论理论问题,必然使自己陷入不客观的偏见,结果是自己将自己逼上歧途。意境好而不合律的对联,尽管它可能流传很久,甚至脍炙人口,但它在艺术上毕竟有缺陷,如果放在比赛的评判中,它的艺术分数就应该被削弱。   七剑楼主提的问题很好,可以提起大家的深入思考和讨论,因此在此感谢楼主! 。
      

    y***

    2007-08-29 17:48:27

其他答案

    2007-11-07 10:41:14
  • 对一下联:
    文章信口雌黄易;
    道理随心皂白难。
    

    东***

    2007-11-07 10:41:14

  • 2007-09-15 11:55:01
  •   
                 回 应 幻 梦 逍 遥 兄 
      今天有点时间,可以回应一下幻梦逍遥兄。 
      我们写文章或与人讨论问题,断不可断章取义,更不可无的放矢、故意歪曲事实、不顾一切地乱绕。 
      一、幻梦兄说:“反对楼上(指我怀恩集爱)所说:‘诗歌也好,对联也好,开始或靠前的词语可以让人产生“未完、未足”的感觉,而平声给人以“圆满、足意”的感觉。
      但读到最后,要给人一种圆满结局的感觉才好。’”接着举例李白的《静夜思》,后觉得还不够,又举柳宗元的《江雪》,以这两首诗作为“反对”的理由。   举《江雪》是针对我说“平声给人以‘圆满、足意’的感觉。但读到最后,要给人一种圆满结局的感觉才好”的,因为《江雪》是押仄声韵的。
      然而幻梦兄全然不顾我是限定在谈格律诗的话题里,楼主的题目是谈“孤平”和“律句”,我是解释诗联格律要避孤平和以平声首尾的原因,幻梦兄却拿古风的《江雪》来说事,牛头不对马嘴。   举例《静夜思》更是不知所云,不知想用它来反对什么。幻梦兄说:“如李白《静夜思》,每个人都能把它续写下去,可是没有人去续。
      日本学者也在研究《静夜思》,普遍认为,静夜思正是缺陷美,把有限引向无限。”幻梦兄大概是想说明:《静夜思》是平声收尾的,如按我所说应该是圆满结局,但日本人研究说此诗有缺陷的,且是缺陷美。我说的是声音的足句问题,幻梦兄又绕到内容上来说了。从“每个人都能把它续写下去”和“把有限引向无限”等语,就看出幻梦兄是指内容上的缺陷。
      声音结构的圆满与思想内容的圆满是两码事,正如一首歌,歌词唱的内容留下缺陷,不等于这首歌的音乐不完整。   二、幻梦兄说:“古汉语是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与双音节为主。即使是不合律也未必拗口。按楼上说:合律才有音乐美。中央电视台可以关闭了”。
      我上面的回答什么地方说了“合律才有音乐美”?不光是上面的回答,在其他什么场合我说过此话?即使在其他场合我曾经说过,也一定是就格律诗或对联而言,并非指任何语句,又怎么让中央电视台关闭?难道中央电视台的人都是用格律诗或者对联的形式来播讲?   三、幻梦兄说:“对楼上名字,还是作声律分析:怀恩集爱{平平仄仄。
      古}【平平平仄。今】,如果合律就有音乐美,楼上为何不取一个合律的名字。按今韵,楼上的名字已经出律了。”   我一再强调,谈声律是对格律诗和对联而言,并非指任何语句(比如文章、自由诗、普通的对话、名字等等),幻梦兄拿“怀恩集爱”这个名字来说事不觉得荒唐吗?即使我起一个出律的名字,这能说明与我的观点相矛盾吗?我主张格律诗、对联要合律,难道我与人闲聊也要讲究平仄才行?正因为格律诗和对联的形式与要求与名字、说话、文章不同,才主张不能抹杀它们的声律要素。
      在幻梦兄看来,格律诗、对联的形式是与名字、文章、说话、以及其他诗歌等等是一样的,所以无需讲声律。   “【平平平仄。今】……按今韵,楼上的名字已经出律了。”出律了吗?   四、幻梦兄说:“根据闻一多的看法,唐诗有平声韵,仄声韵,平仄换韵。
      朱光潜说:‘中国诗节奏第一在顿的抑扬上,至于平仄相间,还是其次’,若依楼上,在沈约之前的诗歌就不是诗歌了。”   谁都知道“唐诗有平声韵,仄声韵,平仄换韵”,用不着“根据闻一多的看法”,但仄声韵,平仄换韵的唐诗都是古风,不在谈格律的范围。
         “朱光潜说:‘中国诗节奏第一在顿的抑扬上,至于平仄相间,还是其次’”。幻梦兄引朱光潜的话想说明什么?首先,幻梦兄读懂朱光潜这句话没有?朱先生说的是,中国诗歌的结构,可分“顿”“逗”“句”,“顿”就是音步,中国诗的节奏首先表现在音步上,表现在音步声调一低一高(抑、扬)上,这样,表现节奏就要更细致、更具体地讲究到平、上、去、入四声,而不是仅仅划分平仄(因为仄声还包括了上、去、入三声)。
      按朱光潜先生的理论,要使中国诗的节奏更富有音乐性,将四声只归并为平仄两类还不够,还要细分到四声。幻梦兄的抛弃平仄,与朱先生的理论相去更远,幻梦兄却偏偏要拿朱先生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看法,实在是可笑之极。   “若依楼上,在沈约之前的诗歌就不是诗歌了。
      ”这话十分强词夺理。   五、幻梦兄说:“解释了:‘花开三章清平调,叶落一曲长恨歌。’五个阴平,一个阳平,不拗口”。不拗口归不拗口,不合律归不合律。不合律的未必拗口,但是要想不拗口,就必须讲究声调。这副对联在创作时,作者是充分考虑了声调的,如果是拗口的,这位楹联会长绝对不会写出来。
      考虑声调,考虑不拗口,这本身就是讲究声律,只是不按常规的平仄格式而已。写出不拗口又不同于常规格式的对联,不能证明不合律的对联都不拗口。再说,这副对联再怎么突破,它还是上联收仄、下联收平,还是讲声律的。   六、幻梦兄说:“楼上能够承认非律联,这是一种进步,然而楼上没有考究古韵,今韵之别。
      折枝诗本身就是把一个意义单位拆成两半。可参考维克达的折枝诗。”   我“进步”了,很高兴。我读小学时老师每次这样表扬,我就很高兴。在这里,幻梦兄也像老师一样表扬了我,我当然太高兴了。但是什么叫“承认非律联”?不合律的对联,说句不客气的话,我要比幻梦兄见得多,我能不承认它的存在?还要幻梦兄反反复复举例我才知道有不合律的对联?这一点我没有进步,因为我不是由不知道到知道。
      至于认可不认可,我不认可,对联而不合律,我始终认为缺了一个要素,从这一点看我也没有进步。   幻梦兄说:“折枝诗本身就是把一个意义单位拆成两半。”又在第五点“关于马题韵以及其他”部分在列举一些合律的对联以后说:“这种学者型理想形式,并没有考虑词与词组的区别”。
      幻梦兄压根不懂声律的节奏和词、词组的区别,把它们混为一谈,却毫无羞愧地说学者都不懂“词与词组的区别”,只有他才懂得。幻梦兄要是真的不懂这个,就请好好地研究一下《联律通则》关于节奏、意顿的规则。   七、幻梦兄说:“林语堂大师读《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时说:‘林黛玉说:“奇句不拘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林大师笑曰,此性灵派是也。
      ’可见,林大师对平仄的作用以及限制把握的准确。”   幻梦兄引用此语,估计只看见“不拘平仄”这四个字,而没有看见也不理解前面的“奇句”二字。“奇句”就是单数句(第一、三、五、七句),相对于“偶句”(第二、四、六、八句)而言,指诗中每一联的出句(上一句)。
      “奇句不拘平仄”指的是一联诗句的上一句平仄可以放宽,因为可以由该联的对句来补救。林黛玉为什么不说“偶句也不拘平仄”?幻梦兄更没有看到,或者根本就没有理解“虚实不对都使得”这句话。“虚实”指的是词性的虚和实,就是指虚词和实词,“虚实不对都使得”就是说可以不必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
      幻梦兄不是在帖子的第六点推崇“三星高照提议恢复对联实用性,提议一对,二意,三韵哲学”吗?第一位的“对”都不讲究了,幻梦兄怎么不说林大师对“一对”的“作用以及限制把握的准确”了?   建议幻梦兄发帖子时,行文讲究一点逻辑性,把问题陈述清除明白一点,不要随心所欲地写,让人不知所云。
      更建议幻梦兄把不懂的问题先弄懂,引用人家的话之前先理解它,以免自己砸自己的脚。   最近对联栏目有人以前人的诗句出了一个上联“文章信口雌黄易”,要求第六字的“黄”要用颜色词对,末字的“易”要用“难”字对。此句的确值得我们作为座右铭。我认为做人要朴素,不仅生活要朴素,思想也要朴素。
      朴素就是本色,不伪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涂脂抹粉,把自己打扮得好像很有学问。人的本性本质是伪装不了的,其根底如何,时时处处都能反映出来。想到此,我给这个上联对了两个下联:       1。文章信口雌黄易        人品终身朴素难       2。
      文章信口雌黄易        本性涂脂抹粉难 。

    食***

    2007-09-15 11:55:01

  • 2007-09-06 20:55:55
  • 静静收藏.谢谢!

    李***

    2007-09-06 20:55:55

  • 2007-09-03 07:15:56
  •   班门弄斧
    四言的形成远远比平仄理论早,这和讲究平仄的律诗关系不大。律诗只有五言,七言。
    一。反对楼上所说:
    诗歌也好,对联也好,开始或靠前的词语可以让人产生“未完、未足”的感觉,而平声给人以“圆满、足意”的感觉。但读到最后,要给人一种圆满结局的感觉才好。
       另:以柳宗元《江雪》为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古: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今: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 今: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举例:如李白《静夜思》,每个人都能把它续写下去,可是没有人去续。
       日本学者也在研究《静夜思》,普遍认为,静夜思正是缺陷美,把有限引向无限。 古汉语是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与双音节为主。即使是不合律也未必拗口。按楼上说:合律才有音乐美。中央电视台可以关闭了,本人不懂古韵,可是对楼上名字,还是作声律分析: 怀恩集爱{平平仄仄。
      古}【平平平仄。今】,如果·合律就有音乐美,楼上为何不取一个合律的名字。按今韵,楼上的名字已经出律了。 二。根据闻一多的看法,唐诗有平声韵,仄声韵,平仄换韵。朱光潜说:“中国诗节奏第一在顿的抑扬上,至于平仄相间,还是其次”,若依楼上,在沈约之前的诗歌就不是诗歌了。
       三。根据徐世荣《普通话测试》,普通话只标原调,不标变调。有个别的句子也可作变调处理。 解释了:花开三章 清平调 叶落一曲 长恨歌 五个阴平,一个阳平,不拗口 四。楼上能够承认非律联,这是一种进步,然而楼上没有考究古韵,今韵之别。
      折枝诗本身就是把一个意义单位拆成两半。可参考维克达的折枝诗。 林语堂大师读>时说:“林黛玉说:‘奇句不拘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林大师笑曰,此性灵派是也。”可见,林大师对平仄的作用以及限制把握的准确。 五。关于马题韵以及其他。 四言句: 四方来宝(仄平平仄) 八路进财(平仄仄平) 恩来立志(平平仄仄) 马到成功(仄仄平平) 五言句: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 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一 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 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 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二 这种学者型理想形式,并没有考虑词与词组的区别, 小康/有望,老百姓/全凭/三个代表   大地/回春,新千年/更看/九州风云(固定词组三平尾) 酒胆海样大   诗才天比高(臧克家先生题李白纪念馆) 六,三星体系, 三星高照提议恢复对联实用性,提议一对,二意,三韵哲学,可谓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学术。
      应该发扬光大。 讲不讲平仄,那不但有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还有一个是有没有合律字的问题。 可以比较“谁知盘中餐”,“黄鹤一去不复返”。。。。。。。。。。。 猿人兄主张对联应该反映社会问题,很感动。 写对联,不得不考虑一个选材问题,写新闻的,写一辈子,写风月的,总会山穷水尽。
       。

    星***

    2007-09-03 07:15:56

  • 2007-08-29 12:56:39
  • 愚以为:
    孤平专指律诗中仄平脚的句子,即
    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应平而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应平而仄.
    仄脚不算孤平,如 仄仄仄平仄.
    但应该分别是变格还是拗句.
    三字/四字/六字/八字等等,还是以>中节奏的表述把握为好,我也存在一些疑问.
    四字,正格两种: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一/三可变,关键在二/四这两个节奏点上.没有孤平的问题.
    说法不一定对,算是我自己的学习体会吧.

    风***

    2007-08-29 12:56:3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